火烧圆明园,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无法磨灭的惨痛伤疤,是最为屈辱的历史事件之一。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数千联军闯入圆明园,疯狂抢夺财物,随后英军指挥官额尔金伯爵下令将其付之一炬。这段历史,我们在课本中早已熟知,即便距离事发已过去100多年,当我们学习这段历史时,仍能感受到强烈的屈辱与愤怒,不禁想象若能穿越回那个时代,定要与洋人殊死搏斗。那么,当时亲眼目睹洋人掠夺的清朝老百姓,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反应呢?




网络上留存的很多历史老照片,记录下了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时的影像。令人震惊的是,照片中的清朝百姓竟争先恐后地为洋人服务,帮他们运送后勤补给、架设云梯、搬运火药,完全充当了侵略者的帮凶。这一匪夷所思的历史真相不禁让人发问: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为何当时的百姓不但不抗击洋人,反而助纣为虐?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以下三点:朝廷腐朽而残酷、洋人罪恶而伪善、老百姓麻木而无奈。




晚清政府的腐朽、落后与残酷令人发指。火烧圆明园事件发生于1860年,其根源可追溯至1856年的巴夏里事件。当时清朝正与英法联军进行谈判,英国派遣以巴夏里为首的39人代表团。清朝虽答应了英法联军提出的不平等条约,却要求巴夏礼代表团面见皇帝时行跪拜礼,巴夏礼拒不接受。随后,清政府将英方39人全部扣押为人质并施以酷刑,导致约半数人质伤亡,英法联军以此为由出兵攻入京城。很多史学家认为火烧圆明园是英法联军对巴夏里事件的报复。
当时英法联军人生地不熟,却能顺利攻入京城并掠夺圆明园,很大程度上依赖当地百姓。比如,带领联军进入圆明园的是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联军的后勤补给也几乎全靠当地百姓提供。圆明园遭洗劫破坏时,大量百姓甚至跟在联军背后哄抢,有人拆建筑里的上等石料修猪圈,有人砍伐珍贵树木盖房子,一拥而上,能偷就偷,能抢就抢。
当恭亲王怒骂龚半伦受朝廷恩惠却为虎作伥、恩将仇报时,龚半伦回应道:“我本是良民,却被朝廷盘剥压迫,没有活路,不得不在洋人手下讨口饭吃。你骂我是汉奸、走狗,我却觉得你们才是真正的国贼。”这番话虽出自名声不佳的龚半伦之口,却道出了当时百姓的心声。百姓替洋人干活、参与圆明园抢夺,表面看是愚昧、麻木,实则根源在于朝廷的腐朽和对百姓的残酷压迫。国家面临外忧内患,皇室却忙着搜刮民脂民膏,过着奢靡享受的生活。在洋人攻打圆明园之前,老百姓甚至被禁止靠近这所皇家园林。在百姓眼中,没有所谓的家国情怀,那些好东西都是皇帝家的财富,和普通人无关。朝廷把百姓当成可压榨的鱼肉,不给百姓活路。




英法联军进入中国时,一开始没有大肆烧杀抢掠,反而对百姓展现出伪善的一面。采购物资时,他们不强买强卖,而是公平交易。对于当时在死亡边缘挣扎的百姓而言,洋人来了好歹能混口饭吃,不至于饿死。至于洋人抢了皇宫、烧了圆明园,那都是皇帝的东西,和自己没关系。这就导致了百姓甘愿跟在洋人后面为其提供服务的怪象。
我们可以说他们愚昧或者麻木,但回顾历史,我们更应该以史为鉴,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