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拉开差距的,不是天赋和努力,而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习惯。”
—Cecilia聊职场
刚入职场的张琳曾羡慕同事老陈:同样的任务,老陈总能提前交卷,还常被领导夸“省心”;而自己熬夜加班,却总被指出“考虑不周”。直到一次项目复盘会上,老陈轻描淡写地说:“我不过是多问了一句需求,多做了一步预判。”
原来,真正的职场高手,赢在习惯。他们用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和“一件事”,让效率翻倍、信任增值。
01.做事前,多问一句;交代事前,多说一句
某公司市场部曾因一场乌龙事件登上热搜:实习生小李接到领导指令“整理客户名单”,便埋头整理出5000条数据。结果领导大怒:“我要的是今年新增的客户,不是全部!”原来,领导的原话是“整理客户名单”,但未明确范围。若小李多问一句“是否需要筛选特定时间段”,便能避免这场耗时两天的无用功。
高手习惯解析:
- 接收任务时:用“复述+确认”法。例如:“您需要的是本周五前完成A项目的初版方案,对吗?”
- 交付成果时:主动“多说一句”进度或风险。例如:“报告已提交,但第三部分的数据源需要财务部二次确认。”
减少信息差,让领导感受到“凡事有闭环”的可靠性。正如德鲁克所说:“正确的做事提高效率,但做正确的事才能提升效能。”
02.做高杠杆效率的事——用20%的投入撬动80%的成果
程序员小王曾每天被琐碎的代码修复淹没,直到他做了一件事:花半天时间开发了一个自动检测工具。此后,80%的重复性漏洞由系统自动排查,他则专注攻克核心模块。一年后,他成了部门的技术组长。
高杠杆效率的三大原则:
- 聚焦核心目标:每天花10分钟列出“今日必须完成的一件事”,并优先处理。
- 优化流程:用模板化工具(如报告框架、会议纪要格式)替代重复劳动。
- 借力协作:明确“谁能帮我更快完成这件事”,而非单打独斗。
杠杆思维的本质,不是做得更多,而是通过“选择”和“设计”,让时间价值最大化。
习惯,是平庸与卓越的分水岭。职场如登山,有人气喘吁吁踩碎石,有人轻装上阵走栈道。真正的聪明人,懂得用习惯铺路:一句确认,避免弯路;一次设计,省力十年。
德鲁克的话早已点破真相:“效率是‘正确地做事’,效能是‘做正确的事’。”而高手,永远在两者之间找到支点。
你是否有过因少问一句话而踩坑的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