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星球#

#第206期#

#鸟类系列#



(设计:邱海凌 素材来源:视觉中国)

国际爱鸟日(International Bird Day

是《世界保护益鸟公约》

于1902年提出的节日活动

旨在提高公众对

鸟类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意识

鼓励人们关注鸟类的生态价值

了解鸟类在自然界的角色

以及保护鸟类及其栖息环境的重要性

当清晨的鹤鸣唤醒会泽念湖的晨雾

当普洱芒坝的紫胸鹦鹉抖落榕树露珠

云南的村庄正以羽翼为笔

在青山绿水间书写最动人的生命诗篇

这里的生活

是听得见鸟鸣心跳的乡愁栖息地

这是一个适合旅居的地方

来这里,体验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勐宋村——红梅花雀的“爱情剧场”

“它们把芦花舞成心形”

西双版纳的秋风吹起时,勐宋村的芦苇荡便成了红梅花雀的求婚舞台。雄鸟衔着芦花穿梭,用草籽编织产房,雌鸟在摇曳的芦花中矜持点头。摄影师们屏息记录:两翅舒展如朱红绸缎,尾羽掠过水面画出涟漪。村民李德昌笑道:“十年前只有三两只,现在整片湿地都是它们的婚房。”为保护这些“爱情信使”,村里划出“鸟类警戒线”,连普洱茶都沾上了浪漫气息——茶饼里夹着红梅花雀的羽毛标本。



石梯村——从猎枪到望远镜的觉醒

“鸟导游年收入破十万”

德宏盈江的石梯村曾以“砍树人”“狩猎人”闻名,如今家家户户挂着望远镜。村民排扎朵曾是狩猎好手,如今带着鸟友追踪冠斑犀鸟:“它们头顶的盔突像皇冠,叼着蛇飞过时像架小飞机!”随着灰孔雀雉、红腿小隼等珍稀鸟类现身,村里开起“观鸟民宿”,鸟导收入远超从前。排扎朵的儿子刚考上林业大学:“爸爸教我认鸟,比认猎枪更有意义。”



芒坝村——鹦鹉寨的千年契约

“榕树有多高,鹦鹉就住了多久”

普洱大紫胸鹦鹉世代栖居树冠,清晨啄食野无花果,傍晚与村民同沐夕阳。鸟导杨二展示手机里的“鹦鹉家族树”:“这只缺趾的是去年救的,今年带伴侣回来了。”随着生态茶走俏,村民用卖茶收入反哺森林,连小学生都会用布朗语哼唱“护林歌”。



李家湾——黑颈鹤的“越冬情书”

“它们在冰面上跳华尔兹”

会泽念湖的李家湾人冬季不睡懒觉——凌晨六点,黑颈鹤的鸣叫声比闹钟更准时。这些“高原舞者”踮着脚尖在冰面觅食,时而展翅追逐,翅尖掠过结冰的湖面画出弧线。村民老刘守护湿地二十年:“十年前有人偷蛋,现在大家自发巡逻。”当晨雾中鹤群突然腾空,所有相机快门声都化作了惊叹号。



在鸟鸣中重新定义“乡愁”

云南的村庄正谱写新乡愁叙事:乡愁不是老墙剥落的叹息,而是鹦鹉啄食野果的笃笃声;不是族谱泛黄的唏嘘,而是犀鸟振翅划过的生命轨迹,是黑颈鹤留在湿地冰面的爪印。正如石梯村石碑所刻:“我们守护的不仅是鸟类,更是子孙聆听大地心跳的权利。”

当都市的噪音淹没星辰,去鸟鸣声声的地方,那里青山含黛,流水知音——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去鸟鸣声声的地方。



在过去几百年中,有279种鸟类已经消失,所以《世界保护益鸟公约》规定每年的4月1日为“国际爱鸟日”。 到1950年,多国在巴黎签订了《世界保护鸟类公约》,将保护对象从“益鸟”扩展到整个鸟类。从1981年开始,中国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爱鸟周”活动,以多样的方式将爱鸟进行到底。1992年,国务院批准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爱鸟周”被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多样星球#数智融媒栏目】

出品人:赖勇

总编辑:孔维华

总编审:李晓风

监 制:尹 凡

技术总监:何 寰

策 划:卢 钢

制片人:曹诚博

【本期内容】

云南广播电视台“多样星球”数智融媒工作室联合中国鸟网共同出品

总策划:尹 凡

策 划:卢 钢、王 勃、曹诚博

摄像:王勃

视频素材来源:王勃

视频剪辑:王勃、朱文津

海报设计:邱海林

撰稿:朱文津、严 平

编 辑:朱文津、邱海凌、严 平

宣 推:牛 峰、赵小强、杨韧洲

终 审:尹 凡、武志敏、卢 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