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904字 | 阅读需4分钟
鲜卑其实也是黄帝后人,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黄帝寿命一百多岁,传位给次子昌意之子,即颛顼帝。昌意的少子,受封北土,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因境内有大鲜卑山,号为“鲜卑”。
拓跋珪建北魏时,拓跋为皇姓,“勋臣八姓”为:步六孤氏、贺兰氏、独孤氏、贺楼氏、丘穆陵氏、忽忸于氏、纥奚氏、尉迟氏。北魏孝文帝时,分别改为:元(拓跋)、陆(步六孤)、贺(贺兰)、刘(独孤)、楼(贺楼氏)、于(忽忸于)、穆(丘穆陵)、奚(纥奚)、尉(尉迟)。
我们来看几个知名度较高的鲜卑姓氏:拓跋、秃发、长孙、慕容、宇文、大野、普六茹。
【拓跋】
拓跋,鲜卑最强大的一族,源自黄帝之子昌意少子,建立了代国、北魏、东魏、西魏等政权。
338年(东晋成帝咸康四年),拓跋猗卢即代王位,置百官,两年后建都云中盛乐城(石卢城)。
386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前秦宣昭帝苻坚死后几个月,15岁的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重建代国,同年迁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493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北魏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南下河洛,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北魏开始与汉族世家通婚,祀孔子,尊儒教,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改姓“元”,即元宏。如今拓跋仍是百家姓之一,只是人丁不多。
534年(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孝武帝元修除大丞相太师高欢不成,西逃关中长安,投奔宇文泰。高欢在洛阳拥立孝文帝元宏十岁的曾孙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邺城(河北邯郸临漳县),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下都,史称东魏,从北魏分离出去。
535年(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西魏文帝大统元年、南朝梁高祖大同元年),宇文泰弑孝武帝元修,拥立孝文帝元宏的另一个孙子南阳王元宝炬为帝,是为北魏文帝,改元大统,史称西魏。
【秃发】
秃发,源自拓跋,建立了建立南凉。
拓跋部首领拓跋诘汾,其长子秃发匹孤率部从塞北迁往河西,成为河西鲜卑,并以“秃发”为氏。十六国时期,秃发乌孤建立南凉。南凉灭亡后,北魏明元帝因秃发、拓跋同源,赐姓“源”。
图-拓跋的核心平城(今山西大同)
【长孙】
长孙,源自拓跋。鲜卑南部大人拓跋沙莫雄(长孙仁),是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兄。北魏孝文帝时,以拓跋沙莫雄为宗室之长,改其后代姓长孙。
【慕容】
慕容,五帝之一帝喾的后裔, 建立了前燕、西燕、后燕、南燕、北燕等政权。
337年(东晋成帝咸康三年),慕容皝(慕容廆之子)自立为燕王,建都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史称前燕。
384年(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前秦世祖建元二十年),慕容冲即位。此时前燕已经不复存在,慕容冲建的燕国,史称西燕。
386年,慕容垂称帝,建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国号燕,史称后燕,据河北、山东、幽燕等地。
398年(北魏道武帝皇始三年或天兴元年、南燕世宗元年),慕容德在滑台(今河南安阳滑县东南)称燕王,建立南燕。
409年(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后燕慕容云正始三年、北燕太祖太平元年),慕容云被离班、桃仁所杀,后燕亡。冯跋平定后燕内乱,即天王位,建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国号仍是“燕”,史称北燕。
【宇文】
宇文,源自炎帝神龙氏,建立了北周。
炎黄大战后,炎帝部分子孙远遁,有个叫葛乌菟的,在鲜卑地界立足,统领十二部落,世为大人。葛乌菟的后人普回,得到玉玺,上面有文字“皇帝玺”。普回就根据“玉”和“文”两个字,号宇文国,并以之为氏。
557年(西魏恭帝四年或北周孝闵帝元年),宇文泰之侄宇文护迫使西魏恭帝禅让,西魏灭亡。宇文觉即位天王,建都长安,国号“周”,史称北周。
【普六茹】
普六茹,鲜卑一个小姓,西魏恭帝封弘农杨氏西魏十二将军之一的杨忠为隋国公,赐姓普六茹。普六茹揜于(杨忠)之子普六茹那罗延(杨坚),就是隋文帝,后改回杨姓。如今普六茹不在百家姓中,若非杨坚建立隋朝,这个姓可能就无人问津了。
【大野】
大野,鲜卑一个小姓。西魏文帝封陇西李氏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虎为陇西郡公,赐姓大野。李虎之孙李渊,就是大唐开国皇帝。如今大野不在百家姓中,若非李渊建立唐朝,这个姓恐怕就会被误认为来自日本。
此外我们常听到的独孤姓源自匈奴;尉迟姓来自西域于阗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