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此时中国的局势更加的混乱,东北地区有着封建势力的北洋军阀。
中部和南部蒋介石和汪精卫一直在进行着军队的夺权,两人相比,汪精卫作为国民党元老级别的人物,蒋介石是比不了的。
但是,汪精卫的性格有些怯懦,对于重大的一些决策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在一次刺杀中受到重伤,从此变得唯唯诺诺。
蒋介石此时压了汪精卫一头,或许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汪精卫后来才会萌发通敌叛国的想法吧,后来汪精卫之子祭奠父母的时候,说了9个字发人深省。
1. 汪蒋之争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去世,他所领导的国民政府瞬间群龙无首,此时的蒋介石和汪精卫是国民党中最有可能上位的。
但是国民政府的头头只能有一个,于是他们两个开始争夺国民党一把手的地位,如此一来,中国当时的政局非常的复杂。
此时在中国的东北地区盘踞着封建势力的北洋军阀,蒋介石不仅要进行北伐,还要与汪精卫竞争国民党一把手的位置。
起初,汪精卫凭借党内深厚资历和起草孙中山遗嘱的契机,占据政治高地,当选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
汪精卫成为了国民党领袖,与掌握军权的蒋介石形成“汪主政,蒋主军”的局面,造成这样的后果汪精卫的忍让的性格也有些影响。
但好景不长,随着北伐战争推进,蒋介石凭借黄埔军战功赫赫,军权不断膨胀,两人矛盾日益凸显。
后来中山舰事件爆发,蒋介石以兵变为理由扣押了共产党人士李之龙,还清除汪精卫的兵力,使得汪精卫处于下风。
汪精卫对军队控制力不足,面对此变,毫无还手之力,无奈之下,只能以“迁地就医”为名辞职,远走法国。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并于4月18日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与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
此时的汪精卫刚从法国回来,虽然继续打着孙中山的口号批判蒋介石的行为,但武汉国民政府已经是暗流涌动,动荡不已。
在外部,武汉面临着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军事威胁,内部则财政枯竭,将领反叛,反共气氛愈发浓厚。
后来蒋介石因为内部矛盾频发,再加上北洋军阀的进攻,不得已的他被迫下台,由于得到了浙江奉系的支持很快成为了国民党的总司令,汪蒋之争以蒋介石的胜利而结束。
2. 汪精卫的孩子
日本全面侵华以后,日本政府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实力很难吃掉中国这个大肥肉,于是他们就开始在中国寻找可以合作的势力。
很快,他们就找到了汪精卫身上,因为汪精卫当时与蒋介石的斗争之中失败了,难免有些失意,再加上汪精卫妥协的性格,就与日本政府达成了协议。
后来汪精卫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曲线救国,但是他与日本联合的行为是铁一样的事实,已经被历史所记录。
从此以后,汪精卫“卖国贼”就这么流传了下来,不仅仅自己遗臭万年,就连自己的儿女们也很是跟着收到到牵连。
汪精卫一生之中有五个子女长大成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被背负着父亲“卖国贼”的阴影之下,过着不同于常人的生活。
长子名为汪文婴出生在法国,一直在国外读书,当时汪精卫的势力还是非常的强大,汪文婴的生活也是极好的,典型的公子哥生活。
在国外学成归来以后,一直帮助着父亲国民政府上面的工作,一直对父亲唯命是从,看到父亲投靠日本,他也当上了伪国民政府的重要职务。
后来汪精卫去世以后,汪文婴在1949年逃出国外,之后一直定居在美国,以至于中国没办法将其定罪。
长女汪文惺,与父亲的性格截然相反,虽父亲是大汉奸,但她不赞成父亲的卖国行为,多次主动向政府请愿抗日,参加抗日活动,并和同学一起要求严惩卖国贼。
她没有在伪政府担任任何职务,战后也未受到父亲的牵连,嫁人以后一直在国外生活,还一直在调查带当年父亲的真相,试图还原历史。
次女汪文彬就出国留学,在国外有所成后一直定居国外,或许是看惯了官场的险恶,不想在回到中国,后来为了图个清静,出家当了修女,了却余生。
三女儿汪文恂1922年出生,一直在父母身边长大,成年后帮父亲整理文稿,战争胜利后,他就到了香港,免除了牢狱之灾,后来,她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担任教授,2002年病故。
3. 祭奠父母
作为汪精卫最小的儿子汪文悌,他父亲卖国的时候刚好在国民政府担任官职,他的那几个哥哥姐姐们大部分都逃过了牢狱之灾。
但是他并没有,抗战结束以后,以汉奸罪被抓了起来,判刑一年零六个月,缓刑5年,当时的情况也是无可奈何。
出狱之后的他害怕局势再次发生动乱,他赶紧跑到了香港做起了建筑行业,后来也是因为在这方面做很出色,多次到达大陆进行合作。
汪文悌在2005年回到大陆几点父母并不是专门过去的,而是参加大陆抗日战争胜利的大典,顺便来看看自己父母。
因为自己当年父亲做了错事,自己想随时祭奠父母都没有机会,如此的谨小慎微,可见当时人们对汪精卫的成见有多深。
来到父母的墓前,可惜父母的墓早就不在这里,汪精卫去世以后,蒋介石就命人炸开了他的墓穴,将其火化之后骨灰洒在了荒郊野外。
然后对着中山陵做出了他们两个的跪地石像,汪文悌来到父母的石像旁边,悲痛的哭了起来,还说出了九个字“做了错事,就应该受罚!”
汪精卫的子女们,虽未像父亲一样成为历史罪人,但也都因父亲的叛国行为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历史的洪流中各自飘零,或远走他乡,或在艰难中寻求新生,他们的人生也成为那段沉痛历史的别样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