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88年前,1937年8月13日打响了淞沪会战。郭汝瑰将军死战不退,豪气干云,留绝笔信:来日“如有波涛如山,便是我来见你”。时节清明,缅怀英雄。今天读来,仍感震撼。朝阳长照我热土,烈士忠魂永不灭。



当年的淞沪会战,面对日军的飞机大炮机关枪,国军士兵以无可匹敌的卫国意志,拼死阻挡日军的疯狂进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军械装备悬殊之下,国军以失利告终,不得不战略撤退,第18军14师奉命为撤退部队掩护断后,以42旅奉命驻守南北塘口要道在一线作战。为了阻止日军对战区内的国军形成合围,交战双方不惜投入重兵对这条交通线展开攻防战。42旅旅长因病不起,14师参谋郭汝瑰(30岁)临危受命,毫不犹豫,誓言以死报国。

郭汝瑰因地制宜,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日军不得不投入大量坦克。国军面对坦克群,如何破敌?参考欧战时的战法,郭汝瑰指挥火攻,喷洒汽油到日军坦克上,然后投掷炸弹引燃,大火加热钢板,敌军要么弃坦克逃走,要么被活活烧死。

激战七日七夜后,42旅8000多人只剩下大约2000人。此时日军派出数十架飞机狂轰滥炸,国军毫无还手之力,伤亡惨重。

14师师长霍揆彰爱惜郭汝瑰,电令他临时任命一个前线指挥官,自己迅速返回后方。郭汝瑰断然拒绝。他不肯走、不能走、也不敢走。他清楚知道,自己一旦先撤,军心动摇,2000多人必死无疑。自己留下,也许不免血染沙场,但拼死牺牲也值得。

面对绝境,郭汝瑰向死而生,以必死之心致电师长霍揆彰,留下遗言:“我八千健儿几已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便是我来见你。”

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最后,郭汝瑰在42旅已减员75%,伤兵满营的情况下硬是顶住了日军攻势,阵地未失,粉碎了日军合围的图谋,为淞沪主战场的国军主力争取了时间,保留了撤退通道,确保他们顺利撤出,转往南京。



1997年10月23日,郭汝瑰(90岁)因病与世长辞。《人民日报》发表纪念文章,评价郭汝瑰同志“道德高尚,为人正直,生活俭朴,廉洁奉公,胸怀坦荡,光明磊落,顾全大局,平易近人,对子女要求严格,保持了爱国将领的情操和共产党员的本色。”

中央军委在为郭汝瑰举行的追悼会上,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赞颂他的一生是“惊险曲折、丰富深刻的一生”,称许郭汝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民英雄郭汝瑰将军不单是抗日名将,更是秘密战线上的红色特工,中共潜伏到国民党内部最重要的红色间谍之一。

1925年,郭汝瑰18岁,时任四川军师长的堂兄郭汝栋决定选派一批军人去黄埔军校学习,让郭汝瑰随行。郭汝瑰和中共秘密党员袁镜铭等六人同为黄埔军校第五期学生。1928年,郭汝瑰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郭汝瑰赴日本士官学校短暂学习,回国后进入陆军大学攻读三年,后获推荐在陆军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兼任战史学教官。

淞沪会战后,郭汝瑰在八年抗战中,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杰出的战略意识,为武汉会战和鄂西战役的运筹布局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受到蒋介石嫡系亲信陈诚的青睐,擢升为第20集团军参谋长兼第5师师长。郭汝瑰还率部参加了第三次长沙会战,协助战区司令薛岳立下大功。数年间,郭汝瑰逐渐进入国民党上层,兼任中央训练团副大队长(团长是蒋介石)。1945年郭汝瑰被任命为军务署副署长(后升为署长)兼国防研究院副院长,后再获擢升为国防部第三厅(即作战厅)厅长,一度被派赴徐州任陆军总部参谋长,军阶是中将。



另一红色特工是刘斐(1898-1983),生于湖南醴陵,广西南宁讲武堂出身,参加过北伐,原是桂系白崇禧的智囊,后为蒋介石所用。刘斐也是中共潜伏到国民党心脏的红色特工。

1937年,刘斐(39岁)被任命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第一作战组组长,后升任军令部第一厅厅长;武汉会战后被蒋介石任命为军令部次长,主管作战计划。刘斐才华出众,敢于据理力争,人称霸道次长。蒋介石对他无比信任。

郭汝瑰与刘斐虽同属中共阵营的秘密战线,但由于各自有单线联系,一个直属华野,一个由董必武直辖,他们两人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随着解放战争的进程加快,国民党泄密事件层出不穷。郭汝瑰与刘斐都受到怀疑,他们两人各怀转嫁责任以掩饰身份的目的,都把对方当成靶子。他们虽同为蒋介石心腹,有了甩锅对方以求自保的想法后,冲突明朗化,会议上唇枪舌剑,在背后设障使绊,矛盾越来越深,发展到最后势成水火,闹到蒋介石那里。也因为这样,客观上保护了自己的特工身份。

蒋介石虽深谙权术,善于分化,不让部下和睦,但郭汝瑰和刘斐两大智囊闹得不可开交终究不妥。他们两人互指对方通敌却无真凭实据,客观上真戏真做,起到保全自己和对方的作用。在蒋介石身边做地下工作,卧底特工身处龙潭虎穴,波谲云诡,千钧一发,不容有半点闪失,身份一旦暴露,立马致命。

郭汝瑰身居高位却不贪不占,在国民党贪腐成风的集群之中,有点鹤立鸡群,也曾引起杜聿明、陈诚等的怀疑。郭汝瑰如履薄冰,终究有惊无险,可见其高明之处。

解放战争后期,郭汝瑰在四川宜宾领导国民党第72军起义,促成刘邓大军顺利入川,完成重大使命。建国后因为保密原因,单线联系丢失,并未公开郭汝瑰的同志身份,其待遇按投诚将官处理,郭汝瑰怡然接受。1950年,南京军事学院成立,郭汝瑰衔命赴任,军事教学18年,以副处级待遇而不求名禄、乐天知命、初心不改;不要求组织确认,只静待历史翻篇。

郭汝瑰退休后,领导编写组,历经十年寒暑,完成一套八大部十卷本共600万字的《中国军事史》,填补了我国军事研究的空白。1983年,《中国军事史》第一卷“兵器”正式出版,叶剑英亲自为该书题名,张震作序。完成《中国军事史》后,郭汝瑰已年逾八十,又开始写作《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史》,历时七年,访问了数十位抗战名将,查阅了100多份原始档案,参考了400多种中外著作,终于在1997年逝世前完成。这部巨著共150万字、共收集100多幅抗日作战地图。



为什么建国后,党中央组织部迟迟不公开郭汝瑰将军的真实身份?那是因为涉及不少当代秘密,出于对郭汝瑰人身保护的考虑。因为郭汝瑰做卧底期间提供的情报,直接间接促使不少国民党知名将领死于非命,更把蒋介石军队赶到台湾地区去。

1986年,报告文学《独钓龙潭》出版,1987年,《郭汝瑰回忆录》出版。虽然郭汝瑰行文委婉隐晦,还是在海峡两岸引起轩然大波。台湾岛内舆论哗然,最有代表性的评论文章是:《一谍卧底弄乾坤,两军胜负已先分》。

笔者年前到过西柏坡的中共党史纪念馆,有《蒋介石身边的“红色”作战厅长》展览,说的正是郭汝瑰将军。他亲自撰写的《郭汝瑰回忆录》,有太多鲜为人知的秘闻,值得史家研究。笔者特别感谢受到历史学家陆人龙教授的启发,引起本人对在抗日战争时期潜伏到国民党军内红色特工的兴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在台湾工作时也曾碰到过一些昔日风云人物。据说陈诚因为疑心郭汝瑰是“共谍”,有一次突击到郭家踩场,发现他生活清贫廉洁,简直是家徒四壁;如此生活作风,无私奉献,品行方正,十足就是一个共产党人。郭汝瑰和刘斐两相比较,后者以奢靡生活作风作为掩饰,陈诚反而对刘斐没有怀疑。陈诚据此向蒋介石报告时,一言既出,马上发觉自己失言。蒋介石何等精明,听后默然无语。国共两党的作风如此泾渭分明,是为人民还是为自己?无须多言。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胜利,是4亿多中国人民的集体选择。今天争取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是14亿多中国人民的集体意志。

郭汝瑰的一生功业,一言以蔽之,是精忠报国为人民。行文至此,不可无诗。清明时节听杜鹃,双目垂泪落阶前。江山稳似金钢铸,诀别忠魂又一年。谁言英烈虚如梦?励我高歌创皓天。正是 : 魂魄托日月,肝胆映山川。又到清明节,遥想郭将军。红烛连成舟,追思寄乡愁。统一台湾日,精卫续��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