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小米汽车交付量超2.9万辆,月交付量马上就要突破3万了,按目前的产能,小米汽车也很有信心达成全年交付量超35万辆的目标。



小米卖车短短一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这是其它造车新势力力所不及的能力,这个成绩确实可喜可贺,值得高兴。

但随着小米汽车的交付量越来越多,在路上跑的车也必然会增加不少。

与此同时,发生事故的概率也会陡然上升,这是任何车企都无法避开的问题。

就在3月29日,一件重大事故发生了。

网传多位家属在网上发声,称自己的女儿、外甥女、姐姐与女同学驾驶小米SU7从武汉出发到安徽池州市参加公考。

结果在行程途中,因车辆撞击护栏导致车辆失火,3名女大学生也在火海中殒命。



随后,安徽高速交警也给出的事故情况报告,主要是因为小车撞中了护栏后发生自燃。



这件事故是在29日晚11点发生的,交警20分钟左右到达封路,然后30号晚上陆续看到一些传播,31号开始发布量越来越多,直到4月1号才上热搜。

这个时间节点是符合平台规则的,并非网友们说的小米删帖压热度。

因为最开始平台没有确认消息是否可靠就先删帖,一些网友看到也必定会投诉,毕竟没人知道真假。

但只要事件属实,必然是纸包不住火,早晚会传播,无论是家属发声还是暗处推手,都希望将这件事故的热度搞上去。



终于在4月1日,小米前脚刚宣布3月交付量破2.9万辆,后脚就因为这场事故刷屏热搜榜,小米官方也紧急做出了调查结果回应。



从小米公布的信息摘要来看,这里面的信息量很大。

首先,要确认一件事,就是辅助驾驶(NOA)的能力还远未达到自动驾驶的标准。

小米SU7当时开着NOA,但遇到修路改道没完全躲开障碍,系统检测到危险后先减速了,但接管后最后还是撞上了。

在此次事故中,辅助驾驶的局限性暴露无遗。

小米SU7搭载的NOA系统虽能识别常规道路障碍并做出减速反应,但在面对复杂道路施工改道这种非标准化场景时,决策能力明显不足。



其次,在行驶过程中,系统多次提醒司机“别走神”、“握方向盘”,说明司机可能没集中注意力。

开启NOA以116km时速行驶,其实容不得驾驶员分心走神。

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这个功能只是让用户在行驶过程中能减轻对方向盘的控制,无需踩油门,而不是将控制权交给机器。

许多车主可能并不完全理解辅助驾驶系统的能力边界,甚至存在危险的使用习惯,如长时间脱手等,这些问题需要车企和社会进行相关安全驾驶教育。



第三,事故车驾驶员不是车主本人,撞车的驾驶员是开的别人的车,事故发生时不是车主本人,责任划分和保险理赔问题可能会更复杂。

目前家属已经作出了回应,称车子是女儿男朋友的名字,但车子是家属母亲买的。

因为女儿那时候是学生,无法办理贷款,所以写了男朋友的名字。



第四,小米官方的反应算是非常迅速的,从公布的时间就可以看出。

在发生碰撞确认事故发生后仅1分钟,小米就自动报警并呼叫了120紧急服务。

2分钟小米联系到了车主本人,并确认了非车主本人驾驶,16分钟左右120救护车抵达现场,公司也连夜配合警察调查,数据全都上交了。

从官方公布的这些信息来看,小米方面做出的反应其实是没问题的,事故发生后火速联系车主,并调配120急救,这些都是企业的责任担当,没什么好说的。

这次事故的根本问题其实就是智驾,对,又是智驾惹的祸。



虽然现在的车机系统能够及时检测到路障并发出警报,但最终仍需依赖驾驶员完成规避操作,当前的辅助驾驶技术还远未达到“完全自动驾驶”水平。

对于小米来说,这次事故发生肯定是不好过了,甚至可能陷入信任危机,毕竟事故是真发生了,车也是真自燃了,这将是一场严峻的品牌危机。

最后我想说,在自动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拥抱创新带来的便利,也要对技术的局限性保持清醒。

只有将生命安全置于商业利益和技术狂热之上,才能真正实现科技造福人类的初心,唯有敬畏生命,方能行稳致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