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事故,三个年轻人罹难,与其说这是一次品牌危机,不如说是一次人的危机。
任何讨论,都应该以尊重逝者和生命为前提。但总有冷血或极端的声音,比如小米的拥趸或者民族品牌支持者们,会在事故尚未定性的时候就指责驾驶员,而那些反对电动车的人,又会冷嘲热讽说什么“选择配得上苦难”。这两种声音都没人性,事故的具体原因和责任尚需调查,首先确认的是,三个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哀悼、同情这些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应该是发表评论之前的第一个念头。
演进中的技术,应该以安全为底线。根据目前披露的消息,这辆车在高速上行驶,前方因施工改道逆向车道,此时车辆仍然处于智能驾驶状态,汽车有没有捕捉到限速标志,是第一个疑问。智驾系统该不该自主降速,有很多人认为不该赋予智能驾驶这么大的权力,也影响驾驶体验和安全性,但大多数人应该会支持超速报警。在这起事故中,小米的智能系统做出了哪些反应,是责任认定的关键。如果系统做出足够的警示,而驾驶员没有及时处理,可能驾驶员的责任要大一些,如果系统没有及时识别限速、改道或给出警示,那车企的责任就大一些。
在讨论责任的同时,我们还是回到“人”的层面。自动驾驶目前只能在L2到L3之间,在真正达到L5之前,这种演进中的技术都存在应用和伦理困境。比如此次事故中,智能驾驶应该何时让驾驶员接管,在仅剩2秒的时候,几乎没人能做出及时反应。理论上,智能驾驶是为了减少安全隐患,但一种演进中的技术,意味着我们要不断迭代关于智能驾驶的操作认知,也就是说,如果驾驶员要时刻保持警惕准备随时接管,那是否意味着增加了新的负担。照顾用户的驾驶体验固然重要,可安全底线如何保障是个问题。传统燃油车经过百年发展,人与机器的权责关系相对清晰。智能驾驶导致这一状况变得复杂,在追求驾驶体验之前,可能要考虑更多的极端状况,以保证安全,而不是一味求新求快。
权力让渡要谨慎。智能驾驶是个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自动驾驶还无法实现,人应该让渡多少权力给机器,不同人给出不同答案。比如在这次事故中,车里的女孩更倾向于相信智能驾驶,而女孩的母亲则更愿意相信驾驶员自己。这无关对错,虽然我是个保守主义者,也倾向于尽量少让渡自己的驾驶权,但我也知道那些乐观的、更富有尝试精神的人,在推动着技术发展的应用和普及。他们的精神值得鼓励,正因如此,作为车企和规则的制定方,应该更谨慎地限定这种权力的让渡。
公关的前提是人性。小米第一次公关稿是失败的,尽管从理性角度,没什么错,但公共关系是连接产品与用户的桥梁,用户是人,公关是人格化的企业形象,如果异化为一个冰冷的传声筒和灭火器,那不仅是企业的灾难,也是这个行业的灾难。
崇拜和反崇拜的前提也是人性。无论企业品牌还是个人IP,小米和雷军都是成功的。崇拜,几乎成了如今最高级的品牌策略,用户不是出于刚需,而是出于炽烈的情感而买单。偶像+粉丝的模式,横扫了绝大多数领域,造就商业奇迹的同时,也催生了狂热的群体。无论基于何种原因,对任何品牌、任何人的喜爱,都应该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之下。“抹黑”或“洗地”都不可取,人可以产生独特的情感,但这份情感不应超越别人的生命和基本权利。
我不是技术咖,也没有小米事故的第一手资料,除了对逝者表示哀悼,我不敢妄加评论,谨以这些文字,希望那些热议和争论中多一点人性。权当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日益撕裂的舆论场的一些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