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面对孩子的升学问题,我不想让他进入所谓的“好学校”,比起学习成绩而言,我更在意:他是否健康,未来是否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关于对孩子学习的规划和择校问题,其实是家长教育观的反映。即: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去年,在本地一所最出名,收费最昂贵的一所私立中学,该校有位考生,考出了720+的成绩,而且前二十名的分差非常小。
这给了不少家长希望,家长为了追求孩子的成绩,即使多花点钱进入“好学校”也值得,而忽视了孩子自身是否具备参与内卷的心理资源。
同样作为家长,我知道家长们对孩子的爱非常朴素:活得比我好。
这个好与不好,应该由孩子去发现,去定义,而不是忽视孩子个体差异将父母认为好的教育资源强加给孩子。
在开车时,收听过一个节目,其中讲述了一个高知家庭孩子的故事。
在电台里,妈妈说:“我和爸爸都是硕士,孩子进入当地重点中学后却出现了厌学。为了孩子未来更好的发展我们求助了心理咨询师,并且选择了休学。”
在休学的第一个学期,孩子和家人的冲突少了很多,亲子关系开始和谐。遵从咨询师的建议,夫妻二人轮流陪孩子。
妈妈说:“当我看着孩子乐此不疲地摆弄着5、6岁孩子玩的玩具时,忍不住地流眼泪。”
经过一个学期的休学调整,再次评估,孩子达到了10岁左右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妈妈果断又休学了一学期。
在教育内卷化越来越严重的当下,不少家长也被吸进漩涡之中,青少年成为了功利教育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北京安定医院郑毅教授的团队还发表了一份“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数据显示,有17.5%的青少年在一年之内就患有某一种精神障碍。
在当下,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代,精神障碍患病率却在增加。很多初高中学生,甚至大学生,都患上了空心病。
北大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曾在《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的演讲中提到:无论是国际学校还是公立学校,越是所谓的好学校,学生出现抑郁症的比例就越高,而且服药效果并不是很好。原因在于孩子的问题并不在生物层面,而是与价值观缺失、社会文化、家庭教育等因素密切相关。
空心病的背后,是价值观的缺失。
在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大家都简单而纯粹: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五讲四美三热爱,学习雷锋好榜样,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但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多元文化之中,价值观也呈现丰富多样,他们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与知识,变得很早熟。
多元,不仅意味着丰富,还意味着比较;早熟,不仅意味着成熟,更意味着价值观过早的固化和难以引导。
空心病的孩子,通常存在:
1、自我缺失
青少年阶段都会开始思考关于人生的哲学。
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2、受限于外部认同
在教育内卷化,唯分数论的价值评价之下,多数孩子受限于外部认同和肯定,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能被裹挟着拼命追求别人为自己画下目标。
自我缺失又与受限于外部认同相互影响、作用,形成了:外部认同—自我缺失—更加追求外部认同—自我缺失更严重的闭环。
部分孩子在高压之下,甚至还伴随着孤独、抑郁。
从根本上来说,孩子没有存在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换句话来说:世界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我的存在就是为了考好成绩,也因此才能得到老师、学校、家长的认可。
或许你想问:好学生,应该就不会这么大压力了吧?
其实,当个好学生考个好成绩不难,难的是一直当好学生,一直考好成绩。一个好学生如果要始终保持第一名,可能需要从95分提到98分,甚至100分,我们都知道为了这几分,孩子需要付出多少,会有多难。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多考一分,干掉万人”。
当教育被赋予了功利性和过度竞争,内卷就成为了必然。所以,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我认为,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丰富知识和见识,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允许孩子探索各自喜欢、擅长的领域,并有机会在该领域进行学习并发展。
然而在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体制和内卷的压力下,教育变成了一场军备竞赛。可是,考上好大学,就一定能找份好工作吗?找一份好工作,孩子就真的会过上幸福的一生?
在我参与过的一次沙龙里,一位大约50多岁的阿姨说:“我朋友的孩子,从小听话,一路读完硕士,却自己偷摸考了一个离家1600公里的小县城公务员。他的父母很是不理解,孩子说,他累了,想歇歇,不想努力了。”
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只是考高分,读名校,还应该包括如何让孩子过上幸福且热爱的一生。
看看今年大火的《哪吒》导演饺子:大众认知里的香饽饽医学专业,非要自学漫画,蹲家啃老好几年,终究成就了《哪吒2》的爆火。
乔布斯,小时候就调皮捣蛋,和好朋友制作“带宠物上学日”的海报,到处张贴,第二天学校里的画面有多美,老师们就有多崩溃。
在老师的椅子下点燃鞭炮;在教室里放蛇;把所有人的自行车密码锁打乱......
17岁,乔布斯高中毕业,养父母遵守当初的承诺将他送进了大学。但6个月后,乔布斯决定退学。
由此,乔布斯开启了自己“任性、自由”而又充满创造力的传奇一生。
所以,考高分,读名校真的重要吗?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郎平在东京奥运会后辞去国家队主教练,成为了北师大珠海校区的老师,在开学第一课,她以《因为热爱》为题,向学生们分享了自己从运动员到教练员的历程。
李宗盛在写给周华健的信里说:“比起能够找个远大目标然后去完成的人,我们的初衷都只是希望能一生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想,这世上最美好的教育,莫过于发现并保护孩子心中拥有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