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一中的破“0”传说

杨文青

“去年,达到州级中学控制线的生源有101人选择留在弥渡一中。”弥渡第一完全中学(以下简称弥渡一中)党委书记潘懿俊欣慰地说。他表示,在2022年之前,这个数字连续多年都是“0”,去年的101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生源外流一度困扰着弥渡一中。弥渡一中是一所集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完全中学,但因初中生源不足,初中部连续多年取消招生;加之弥渡县县域内达到州级中学控制线的生源无人选择留在此上高中,弥渡一中一度陷入“留生难--高考成绩差--留生更难”的恶性循环。

改变发生在2022年。这一年,北京大学与弥渡一中形成了对口帮扶关系,弥渡一中开启了北京大学“托管式帮扶”的新时代。

“绩效能高能低、教师能进能出、管理干部能上能下等机制,破除了过往吃‘大锅饭’的现象,大大激发了教职工的内生动力。”潘懿俊表示,在北京大学帮扶工作组的积极推动下,弥渡一中在管理机制、人事、薪酬等方面改革破冰,激活了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潘懿俊给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2022年之前,弥渡一中一本上线人数为56人,2023年增加到103人,2024年更是达到了123人。本科率也从53%逐步增长到67%。

随着高考成绩不断提高,弥渡一中在当地学生心中的形象也获得了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留在本地继续读书。

弥渡一中高中二年级“博雅卓越班”的16岁学生李智萍,中考时成绩就超过了州级中学控制线。随着弥渡一中的成绩愈发亮眼,这位本会流出弥渡县的优秀学生,选择留在弥渡一中完成高中学业。

李智萍说,北京大学组织的春夏令营活动帮助她开阔了视野,北京大学派过来的副班主任王老师高中时期的错题本更是让他们从中找到了高效的学习方法。

在“0”的突破背后,除了北京大学的倾力帮扶外,更看得到本地教师那股“不服输”的韧劲。

高二“博雅卓越班”的班主任白雪梅早已是当地十分优秀的中学教师,为了学生们的未来,她没有选择躺在“功劳簿”上啃老本,而是选择不停地完善、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每次上北京培训要十多天,每天都要到晚上10点多才结束。好几次感觉自己都快扛不住了。”说起多次前往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跟岗学习的经历,白雪梅的表情很复杂,她表示,连续的高强度学习,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都很大,每次培训都感觉“掉了一层皮”,与此同时,又都能学习到新的教学技能,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感觉很充实。用白雪梅的话说,“可能这就叫‘痛并快乐着’吧。”

如今,弥渡一中虽已实现“0”到“101”的飞跃,但距潘懿俊内心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他说,“北京大学帮了我们那么多,我们要起码带出一个孩子进入北大,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