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在虎嗅上看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失业,不只是生存问题》。文章里的观点,比较有意思,一个中年人失业,对于这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只是因为失去收入来源,面临生存问题吗?除了收入减少,更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在文章中,提到了日本导演黑泽清的电影《东京奏鸣曲》。这部作品拍摄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描述了日本中产阶级龙平一家,在他失业之后,面临的一系列的遭遇。


48岁的龙平,居住在日本东京,有着体面的工作,可观的薪资,漂亮、贤惠的老婆,以及两个儿子,原本是非常幸福美满的一个中产家庭。但是,随着他被公司的扫地出门,遭遇了一系列的状况。他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也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重点讲了龙平,他在失业之后种种荒唐的行为。在丢失工作之后,为了维护自己昔日的权威,他没有第一时间告诉他的老婆,而是每天穿着西装假装去上班。说是去上班,不过是瞒着家人四处求职,然后去公园里闲逛打发时间。为了省钱,只能坐在长椅上,吃免费的救济餐。晚上回家之后,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龙平用一种近似堂吉柯德同风车互搏的方式得过且过,试图保住自己的体面和尊严。


在影片中,有跟龙平有着类似经历的人,大有人在。而在当前的中国,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大城市里失业的人也越来越多,出现了大量像龙平一样遭遇的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充斥着《星巴克里挤满了失业的中年人》这样的文章。中年人失业,假装去上班,已经不是个案,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为什么中年人在失业后,还要假装去上班?他们到底在害怕什么?中年人失业之后,除了生存压力之外,还面临着哪些压力。中年男人,在失去工作之后,还失去了什么?

按说,中国经历了快速增长的四十年,一些在北上广深的中年人,都已经有一些经济积累。即便会失业,也不至于生存遇到问题,也不会饿死。如果卖掉北京的房子,完全可以回到老家,舒舒服服地去去躺平。那么,为什么一二线城市里的中年人,不会选择去躺平,而选择在大城市里焦虑地活着呢?

首先,在一线城市里,生活成本和生活开支还是很高的。一旦工作丢了,收入锐减,如果你不想消费降级,想要维护之前的消费水准,是非常难的。况且,中国经济高速发展40年,几乎所有中产家庭都会投资房产,大部分都有房贷,甚至还养成超前消费的习惯,中国家庭普遍负债率比较高。

之前网络上,流传着所谓的中产返贫三件套:千万房贷、全职太太、国际学校。你作为一个中年人,如果染指了这三件套,一旦失业,立马就会面临财务危机,一下子就中年返贫了。因为随着房子的下跌,你即便想止损,像这种大房子也很难卖出去,很难去解套。对于孩子教育问题,更是进退两难。一旦孩子上了国际学校,就要跟国内教育脱钩了,很难回到国内的教育体制了。如果高昂的学费交不上,孩子教育也难以为继,孩子教育也就此烂尾了,所谓的烂尾娃就这么来的。说到底,如果你失了业,你在一线城市生活资格就没有了。因为,即便你去开滴滴、干外卖、送快递,也很难维获得之前的收入,很难维持之前的消费水准。一夜之间,你不仅从中产跌落了,还返贫了。

除了生存问题之外,还面临着面子的的问题。在电影《东京奏鸣曲》中,龙平之所以没有把自己失业的消息,告诉自己的老婆,其实就是害怕丧失在家庭里的地位和权威。

而在现实中,有一些人在失了业之后,之所以瞒着父母和周围朋友,其实就是怕没面子,怕别人看不起他。因为在现代社会里,特别是白领的工作,在这个工作中,不仅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还获得了一个一线城市生活的身份。在拥有这个身份之后,老家的父母以你为荣,妻儿依赖你,亲戚朋友尊重你。你在城市里的工作、社交和生活,都是围绕这个身份展开的。但是,你获得这个身份和维持这个身份的代价是昂贵的。要维持这个身份,不仅要贷款在城市里买房子,背负30年的房贷。为了体面,还要买一辆还差不多的车。为了让孩子受好的教育,还要持续缴纳不菲的补课费。为了维持这个身份,你需要夜以继日的工作,忍受KPI的煎熬和领导的PUA,虽然你不堪重负,但是也只能任劳任怨。但是,即便是这样一份辛苦的工作,你也可能随时会失去。在你中年失业之后,不仅你的收入没了,身份丢失了,信念也坍塌了。

中年人在失业之后,除了丢失面子和身份之外,最要命的是价值感的坍塌。一个中年人在失业之后,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就很难回到职场了,就会回到一个自我否定的死循环里。在职场中,年龄越来越大,根本竞争不过小年轻,对于公司来说性价比越来越低。在家庭里,不能赚到钱,房贷要还,孩子补课费要交,家庭开支一分都不能少。即便你还有体力,想去干“外卖、网约车、快递”,不仅干这活赚的钱是杯水车薪,而且发现你很难胜任。因为在办公室里上惯班的你,根本竞争不过外地来城市里的劳动力。这时候你会感觉自己没有用,你可能会万念俱灰,生不如死,一天比一天更煎熬。

中产家庭,即便是入不敷出,依旧还是在城市坚守,最核心的问题是孩子教育的问题。中国人自古就有观念“穷啥不能穷孩子”,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教育搞好。一些家庭之所以还在城市里死撑,就是认为城市里的教育资源好,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但是,城市里教育资源是好,但是补课费也是真贵,培养一个985大学生,花费的代价越来越大,会让你原本糟糕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工作丢了,但生活还要继续。在《东京奏鸣曲》中,龙平最后接受了现实,自己去商场里找了一个清洁工的工作。但是,为了维持体面,他还会穿着西装去上班,换上黄色工作服去打扫厕所,然后再换上西装回家。

有一天下午,他正在商场里,穿着清洁工的服装上班,被闯进商场的妻子撞见了。龙平彻底崩溃了,神经异常地走到街上。走到街上,又被飞驰而过的车子撞上,昏迷过去。大难不死的龙平,在早上醒来之后,落魄地回到家里。妻子看到穿着黄色工作服的龙平,并没有感觉诧异,照常把早饭端了上来。脱下西装的龙平,把面子扔了。扔下面子的那一刻,他好像重生了一样。


虽然这部电影的基调是灰色的,但是给了我们一个光明的结尾。电影结尾,龙平和妻子一起去参加小儿子的钢琴考试,影片在悠扬的钢琴声中结束。而现实比电影还要残酷,如果在我们这里,一个清洁工的工作,是撑不起一个都市家庭的开支的,更别说是还让孩子学习艺术。

在通缩时代,当失业大潮来临,中产阶级到底该何去何从呢?龙平的经历,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想活下去,首先要接受现实,扔掉面子。中产阶级所谓的体面,是很脆弱的,都是靠高负债在支撑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可以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还能勉强支撑。一旦失业,这种体面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倒掉。这时候,就要丢掉面子,身份、地位全部扔掉。然后就要降低欲望,奢侈消费、旅游消费、孩子教育的额外开支统统扔掉。只有把消费和欲望降到最低,你才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活下去。

马云曾经说过,未来二三十年,就业挑战冲击之大,超乎我们的想象,昨天认为最好的白领的工作将会消失。而现在城市里,这些所谓的中产阶级,大都从事着白领的工作。随着白领工作的消失,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陷入失业境地,不仅会中年返贫,还会陷入焦虑和恐慌之中。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对于城市里的中产来说,已经不要再苛求翻过这座山,而是要学会适应现在的环境,把头低到尘埃里,先活下去再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