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腾退、租金减免、握手言和

——今天的调解结果,

大家是否满意?”

在开平市人民法院水口人民法庭调解室里

承办法官黄安民话音刚落

原被告双方同时点头

随即伸手相握

这一刻

两起涉卫浴企业的租赁合同纠纷关联案件

真正实现了定分止争


纠纷溯源:

一纸合同牵出两案纠葛

2023年7月,广东某卫浴实业有限公司将位于水口镇的两处厂房分别租赁给A、B两家公司,租期三年。

然而不到一年,因市场波动、经营受挫,两家承租企业自2024年8月起陆续拖欠租金及水电费,累计金额达36万余元。多次协商未果后,原告于2024年底一纸诉状将两家企业告上法庭,要求解除合同并追讨欠款。


破局关键:

法官“火眼金睛”识关联

“这两起案件看似独立,实则同根同源!”承办其中一案的黄安民法官在翻阅卷宗时敏锐发现:被告A、B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竟是同一人,且涉案厂房相邻、纠纷性质相同。更关键的是,双方诉求高度契合——原告急于收回厂房重新招租,被告则希望减轻债务压力尽快搬迁腾退。


“若能合并调解,既能减少企业诉讼成本,又能避免后续衍生纠纷。”黄安民立即与另一案件承办法官李章平联动,决定打破个案界限,启动“关联纠纷一体化调解”机制。随后,两名承办法官马上分别联系当事人,仔细询问纠纷细节试图找到双方争议的平衡点。

调解艺术:

释法明理巧搭“共赢桥”

调解过程中,两位法官化身“企业顾问”,分头摸清双方核心诉求:原告担忧厂房空置损失,被告苦于设备搬迁成本。

找准症结后,法官采取“背靠背”沟通与“面对面”协商相结合的方式,一边向原告释明被告经营困境,引导其适当减免部分租金;另一边督促被告制定详细的设备搬迁计划,消除原告对厂房能否尽快移交的顾虑。


“卫浴行业竞争激烈,与其陷入诉讼拉锯战,不如各退一步,把精力投入复工复产。”调解现场,法官的这番话触动了双方。

最终,原告同意减免相应租金,被告承诺在签订调解协议后十五日内完成腾退。一纸调解书,既解开了法律“死结”,也为企业留出了“喘息”空间。

延伸价值:

法治赋能营商“软环境”

“没想到法院调解还能‘打包’解决问题!”被告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这起“一调双解”的典型案例,正是开平法院深化“枫桥经验”实践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开平法院针对涉企关联纠纷,创新推出“三优先”工作法——优先识别关联、优先联动调解、优先督促履行,通过“一揽子”解纷机制,已累计为辖区企业减少诉讼成本超百万元。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下一步开平法院将聚焦卫浴、水暖等本地特色产业,打造“行业纠纷专业调”品牌,以更灵活的司法服务护航企业“轻装上阵”。

来源:开平法院
供稿:黄安民、杨淑雯

排版:谭年安

编辑:古慧琳

审校:何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