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即将到来,3月30日,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省市民政部门联合主办的“碧海寄情,爱在沧溟”——2025年京津冀海葬启航活动在天津渤海湾启航。骨灰撒海,让逝者回归自然。作为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之一,参与骨灰撒海活动的群众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大海之滨如何带动生态安葬更好地寄托哀思?
上午10时,在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码头,海风徐徐、海鸥啼鸣,载有39份逝者骨灰的“国宾9号”海葬专用船,缓缓驶向渤海湾。船只到达指定海域后,家属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有序登上甲板,伴随着落花瓣瓣,将亲人的骨灰轻轻葬入万顷碧波。年过六旬的孙敏娟和姐妹四人一起来送别父母。
孙敏娟:这是我们父母生前的遗愿,他们给我们交代好了,说咱不买墓地,支持国家节地安葬,我父母都特别开明。父母活着的时候,对父母尽到心尽到力,自己心里特别踏实。
天津自1990年开始推行海葬,至今已安葬骨灰3万余份,参与家属近6万人次。天津市民政局殡葬事业管理处副处长韩勇表示,骨灰撒海服务规模已由最初的每年200余人次发展到如今的近4000人次,将不断提升海葬服务质量,更好地保障群众“逝有所安”的基本需求。
韩勇:从船只场景的布置,从服务的礼仪,包括后期的祭奠,我们都考虑了。今年我们还专程在4月4日搞一场海上公祭活动,让参加海葬的家属能够满足祭扫需求。我们在服务总站也建了一个小型的海葬纪念广场,让海葬的家属有祭奠的地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命回归自然理念,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
2016年2月,民政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惠民殡葬奖补政策,将绿色生态殡葬纳入奖补范围,适时提高奖补标准。北京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杨志伟介绍,北京对骨灰撒海每例补贴4000元,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专门设有海葬、自然葬办公室,市民可以到那儿申请报名。
杨志伟:本市骨灰海葬自1994年启动,截至目前,共安葬逝者近4万名,服务随行家属10余万人次。特别是近十年,公众接受度和参与度不断提升,骨灰海葬量已经达到年火化量的4%。
随着惠民殡葬政策的深入实施,骨灰海葬这种由财政经费补贴、服务全程免费、不保留任何骨灰的公益普惠生态安葬方式,有效减轻了群众丧葬负担,顺应了群众多样化的安葬需求,也有力推动了殡葬移风易俗。河北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 殷玉倩 介绍,自愿选择生态安葬方式的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
殷玉倩:河北的海葬从1997年到现在,全省有9000多名逝者的骨灰已经全部安眠在大海了。我们一直在搞节地生态安葬试点单位建设,全省去年已验收了30个节地生态安葬试点,我们想用试点作为典型,然后全省推广,慢慢普及节地生态安葬。
今年是京津冀三地共同组织海葬活动的第六个年头,三地民政部门表示,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殡葬领域合作,携手打造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刘涛表示,优化生态安葬服务,鼓励各地结合现代科技,探索更多创新的节地生态葬式葬法,推行集体公祭活动,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
刘涛: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份出台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实施意见,采取激励奖补措施,加大建设力度。许多地方提高了海葬补贴标准,优化了海葬服务流程,体现了人文关怀,吸引了更多群众选择海葬。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