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制作:方金洋
新华社天津4月3日电(记者尹思源、徐思钰)整理、清洁、化妆……在天津市殡仪服务总站的整容工作室,有一群人承担着遗体修复和美容工作,今年41岁的李迎就是其中一员。
不知不觉间,李迎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近十个年头。在外界眼中,这份与死亡密切相关的工作充满神秘色彩,有人形象地将他们称为人生终点站的“生命画师”,在李迎看来,这份工作神圣而庄严,不但要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也要让生者的心灵得到慰藉。
在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工作间内,摆放着刷子、粉底、油彩等化妆用品,李迎打开工具箱,开始为当天的工作做准备。
李迎正在对模具进行喷绘练习。郝杰 摄(新华社发)
“遗体整容要求的往往不是漂亮,而是自然安详,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面部的处理。”李迎说,需要进行整容的遗体受损程度大多比较高,特别是一些面部受损的遗体,想要最大程度还原逝者生前的样貌,往往要耗费更长时间。
李迎熟练地整理着各种工具,她的老师、遗体整容工作室负责人徐强在一旁看着,脸上满是欣慰。
“她刚来的时候是个纯纯的‘门外汉’,所有的步骤都是从零学起的。”李迎初到天津市殡仪服务总站工作时,负责的是殡仪服务工作,2016年成为遗体整容师后,她跟着徐强学习皮肤缝合、调节肤色,逐渐成长为整容工作室的骨干力量。
“一开始认为很简单,但它确实不简单。”李迎说,以皮肤缝合为例,针应该怎么拿、从什么地方下针都很有讲究,缝合的深度和角度不同,缝合的效果也不一样。
为了早一点掌握工作技能,李迎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练习。“很多下班时间,别人都休息了,她还在拿着工具练习。”徐强说,仅用几个月的时间,李迎就掌握了遗体整容需要的大部分技能,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
李迎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和老师徐强共同进行遗体整容时的场景。那位逝者因车祸离世,遗体受损严重。不知为何,平时胆子并不大的她看到这具遗体时并未感到害怕,而是为这位逝者的遭遇感到心疼。“我当时满脑子想的都是他到底遭受了怎样的痛苦。”
徐强(右)指导李迎练习工作技能。郝杰 摄(新华社发)
在李迎看来,每一次工作都是一场生命的对话,有爱心、有同理心,正是遗体整容师的必备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每一个生命的‘最后一程’负责。”她说。
耗时两个多星期,徐强带着李迎和同事们一同努力,终于完成这一遗体整容。看到整容后的逝者遗体时,一位家属向李迎投来了感激的眼神。“就是那个眼神让我明白,让每个生命体面地离开,就是这份工作最大的意义。”李迎说。
提起殡葬行业,一些人总会讳莫如深。李迎也曾和许多殡葬从业者一样,遇到过朋友的不解和疏离。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殡葬行业的神秘面纱正在被逐渐揭开,也有越来越多更年轻、更专业的人才主动加入殡葬行业队伍之中。
“这几年有很多‘95后’‘00后’开始从事殡葬工作,他们为这个行业带来了朝气和活力。”李迎说,“这个职业正在被社会尊重和理解,我也会继续用我的双手,为生命画上最美的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