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经济实力和高等教育实力严重不匹配,为了提升本省高等教育实力,浙江省教育厅这些年都通过各种手段引进名校,也加快布局省内高校冲击双一流。
浙江高校梯队断层现象极为明显,即使宁波大学已经成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但并没有成为省内排名第二的高校。特别是教育部公布首轮双一流建设中期结果,宁波大学更是被警示。
宁波大学将来有降级的风险,无法扛起浙江省高校第二梯队的大梁。因此,浙江省高等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第二轮双一流评选浙江省颗粒无收,更是需要进行反思。
鉴于目前的这种尴尬局面,浙江省已经展开第三轮双一流评选的布局。相比于以前只扶持一所重点高校,第三轮双一流评选浙江省将有四所高校全面达标,胜算几率非常大。
一、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是浙江省属重点高校,并且第一轮和第二轮都成为种子号选手,学校的办学经费、教学质量、科研团队等各方面在浙江省属高校里面都属于顶配。
2025年浙江工业大学经费预算达到48.88亿元,在全国省属高校里面都能挺进前十。2025年校友会发布全国大学排行榜,学校位居全国第77名,综合实力比肩中游211大学。
从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来看,浙江工业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被评为A等级,位列全国前十。学校还建立有绿色化学合成与转化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先进分离膜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近五年时间里面,浙江工业大学又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及其以上),因此,浙江工业大学各方面的条件都已经达到评选双一流的标准,所以依然是浙江省推出的一号种子选手。
当然,浙江工业大学同样面临一个问题,即隔壁省的南京工业大学同样在冲击双一流,两所高校的核心优势学科都一样,这样的结果必然会产生直接的竞争关系。
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属于电子信息类知名高校,目前是浙江省政府和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经过十年建设,杭电也是有具备冲击双一流高校的实力。
根据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获得A-,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B+。学校建立有教育部射频电路与系统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25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经费预算为23.85亿元,对于一所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高校来说,这样的办学经费已经非常高。根据软科发布的高校排名,杭电已经位居全国第97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生源质量非常好,毕业生就业质量高,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加上学校学科已经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科研实力和科研平台等各方面都已全面达标。
因此,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也有可能会成为双一流评选的“黑马”。毕竟最近两轮都没有新增过电子信息类的特色高校,杭电在这个领域里面没有竞争对手。
三、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是省属重点高校,以前只是属于普通一本院校,在全国的存在感比较低。学校主要是以纺织和丝绸等为研究领域,相对来说,在当前理工类高校里面偏冷门。
学校的转折点出现在第五轮学科评估,浙江理工大学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A+,并列全国第一,是浙江省属高校取得的最好成绩,学校的知名度也迅速打开。
除了学科表现优秀外,浙江理工大学已经建有生物基材料与纤维全国重点实验室,有三个国家和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还多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25年浙江理工大学的经费预算达到28.5亿元,在省属高校里面已经位居第四。当年天津工业大学的综合排名不高,也是依靠纺织科学工程学科优势当选。
因此,浙江理工大学有同样的优势。毕竟双一流评选的核心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对于高校的综合实力要求并不是很高,这一点也是浙江理工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四、温州医科大学
温州医科大学属于浙江省重点发展的医学特色高校,学校的医学学科实力仅次于浙大医学院。最近五年在全国医学院校的排名稳步提升,也具备冲击双一流的实力。
特别是温州医科大学的眼视光医学专业,更是位居全国前三的水平。当年广州医科大学能成为双一流高校,也仅是因为学校的呼吸类专业位居全国前三。
对标当年的广州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除了学科达标外,学校还建有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科研平台也达标。
更为重要的是,由温州医科大学牵头的“生长因子FGFs调控糖脂代谢新功能与新机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一个重量级的奖项,对于评选双一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学科表现,还是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国家级重大奖项,温州医科大学都已经达到标准。即使学校面临的对手很强大,但依靠这些年的优势也是有机会脱颖而出。
以上四所浙江高校的优势都很明显,而且都是各有特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在竞选时都没有直接竞争对手,这两所高校最容易成为黑马。
浙江工业大学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面临的对手都比较强大,需要在未来两年里面拥有更多的科研成果,才有机会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