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轻拂,济宁市兖州区漕河镇数万亩麦田泛起层层碧浪。在漕河镇谭岗村春晓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内,合作社理事长谭建国正调度农机手作业。“春灌刚结束,植保作业马上启动,现在得前提准备。”谭建国说。现在,全镇数万亩地的社会化服务基本都由合作社负责。

春晓合作社能把数万亩农机服务的活“包揽”,得益于3年前漕河镇成立的“兴村富民”合作社产业联盟。作为鲁西南粮食主产区,过去漕河镇受困于土地分散、生产效率低等问题,粮食产业规模效益不显著。2022年,漕河镇聚焦粮食产业链条,以小麦良种育繁推一体化为主导,围绕“平原地区村集体怎么增收、种粮农民怎么致富”主题,通过建立片区党建联盟和产业联盟的方式,建立集体联农户、集体联企业、集体联专家、集体联市场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集体、农民双受益,探索形成乡村振兴“管口模式”。

2022年,漕河镇立足小麦生产和育种优势,结合各村发展实际,引导管口片区的管口村、谭岗村、西曹村等12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公司)组建“兴村富民”合作社产业联盟。“产业联盟打破了行政壁垒,将分散的资源要素整合,各村在粮食产业链上各舒所长,春晓合作社专注农机服务、管口村主攻良种繁育、西曹村发展订单农业,形成链条相互补充、优势充分利用、资源合理分配、要素循环流动的发展格局。”漕河镇人大副主席、管口新村党委书记王法义说。产业联盟实现4905户农户1.3万余亩耕地的规模经营。

漕河镇的土地规模化经营有基础,早在产业联盟成立之时,全镇土地流转面积已达3万亩,流转率达67%。2020年,谭岗村成立春晓合作社,开启土地资源整合的破冰之旅。“我们开了40多场村民夜话会,用‘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模式,把全村95%的耕地集中起来耕种。”谭岗村党支部书记谭建国说。通过“农户土地承包权占股40%、村集体资产占股60%”的产权设计,526户村民将2300亩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随着土地资源实现规模经营,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相继引入,粮食产业链各环节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联盟与济宁红地种业合作在管口村建了集分子育种实验室、谷物品质检测实验室、种质资源库为一体的麦香田园孵化中心,引进专家组建技术队伍,研发了22个小麦良种,培育了1300亩良种繁育基地,辐射带动周边数万亩粮田,研发的‘红地95’等麦种亩产由1200斤增加到1300斤。”王法义说。产业联盟与中国联通合作建设现代农业智慧管理平台,配置监测传感、水肥一体、虫情测报等设备,肥料利用率提高25%,病虫害预警比传统方式提前3—5天。

在镇政府支持下,产业联盟在谭岗村春晓合作社设立农机调度中心。农户下单提出需求,合作社接单后将全镇农机资源整合,依据不同地块的地况信息调配农机,形成“统一接单,灵活分配”的服务体系。“春晓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机手和农机资源集中管理,还制定了监督体系和20余项作业规范。过去农机闲置率超40%,现在通过跨区域调度,设备利用率提到90%以上。”谭建国说。目前,合作社农机服务覆盖全镇4.5万亩耕地,辐射周边3万余亩,推动漕河镇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9.6%,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2%以内。

此外,产业联盟争取财政资金,由春晓合作社建设6000平方米的粮食烘干储存中心,“降低晾晒成本0.05元—0.1元/斤,年均帮农户节约成本160万元;产业联盟还统筹资金的需求,帮助联盟合作社从兖州农商银行获得授信5000万元,并申请了利息减免政策和相关补贴。”王法义说。

规模化经营带来了规模效益。实现土地等资源整合后,产业联盟在区域内推广耕种收销全程社会化服务,建立项目实施、作物种植、农资采购、农技指导、农机服务、产品销售、资金筹措“七统一”运作模式。其中,产业联盟通过春晓合作社进行标准化机械作业,整体服务费用从480元/亩降至280元/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小麦和玉米亩均分别增产100斤、120斤;和益海嘉里、白象食品、今麦郎食品等签订订单合同,不仅实现统一规划作物种植,还实现统一销售,高筋小麦比传统品种提高0.15元/斤;通过统一采购农资和统一喷施,节约农资成本10元/亩,年可节约成本20万元。

“我家2亩地入股合作社,去年拿到保底收入加分红2948元,在合作社务工又挣了2.4万元。”谭岗村村民管邦明说。去年,春晓合作社为村民发放土地收益,526户村民分别获得土地保底收入1200元/亩、盈余分配274元/股,村集体增收50万元,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的转变。如今,通过“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务工收入”模式,产业联盟成员村集体收入平均跃升至65万元以上,村民人均收入达2.95万元,较联盟成立前增长30%以上。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祝超群 通讯员 张树锋 陈浩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