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3月31日,委内瑞拉副总统德尔西·罗德里格斯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多家在委内瑞拉运营的跨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已收到美国政府吊销其经营执照的正式通知。尽管如此,委方表示仍将依据本国法律继续履行与这些公司的合同。然而,这不过是暴风骤雨来临前的平静。就在一周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已宣布,自4月2日起,对所有从委内瑞拉进口石油天然气的第三国征收25%的惩罚性关税,理由竟是“委内瑞拉秘密向美国输出罪犯”。
当这场明目张胆的制裁大幕拉开,世界终于再次见识了什么叫“美式流氓逻辑”。无论你是否从事犯罪,无论你是否遵守合同,只要美国不高兴,规矩就可以废除,贸易就可以封锁,合作就可以终止。曾经嘴里念叨“自由市场”的华盛顿,如今却用关税、禁令、金融封锁一一掐断全球能源链中任何与委内瑞拉接触的通道。这不是外交,这是讹诈;这不是政策,这是赤裸裸的资源霸权。
美国这一轮制裁之狠,不仅波及本国企业,还跨境惩罚所有与委内瑞拉开展正常交易的第三方。这种“谁买就打谁”的逻辑,毫无道理,却在美元霸权的加持下照样生效。雪佛龙、埃尼、壳牌等能源巨头纷纷被迫撤离或中止合作,委内瑞拉的油轮被困港口,跨境汇款被冻结,连国际油气市场的中介商也噤若寒蝉。美国不仅自己不买油,还要别人也不能买;不只是封锁能源,更是打击主权。
委内瑞拉并非首次遭遇美式封锁,但这一轮制裁具有前所未有的战略目标:一是切断其经济命脉,让马杜罗政府“经济窒息”;二是制造能源市场混乱,在全球高油价背景下,用“委内瑞拉无法出口”的人为障碍干预供需;三是警告所有“不听话国家”,谁敢接触“被列入黑名单的资源国家”,都要付出惨重代价。
而最可笑的,是美国此次对制裁的冠冕堂皇解释:委内瑞拉“向美国秘密输出罪犯”。没有调查、没有证据、没有联合国支持,凭空一句莫须有,就足以让一个主权国家的经济命脉被全球切断。这种操作,与中世纪宗教裁判有何区别?与现代国际法有何关系?原来在美国眼里,只要需要,“油”可以变成“毒品”,“贸易”可以变成“犯罪融资”,一切皆可操控。
面对封锁,委内瑞拉没有屈服。副总统罗德里格斯的表态坚决而冷静:合同照常履行,企业照常合作,一切将在本国宪法框架下进行。这不仅是对美国制裁的强硬回应,更是一种向世界发出的信号:小国不等于任人宰割,资源不等于美国私有化,主权不容美式定义。即便困难重重,委内瑞拉也不会用出卖国家核心利益的方式换取“美国好感”。
在全球能源格局多极化的今天,美国已不再是不可替代的“油气中心”。中国、印度、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日益加强与委内瑞拉等资源国的合作,去美元化趋势加快,跨境能源支付逐渐转向本币结算。美国对委内瑞拉的“能源绞杀”,未必能赢得预期成果,反而可能促使一大批国家加快与美国脱钩的步伐。
此外,特朗普的这套“能源惩罚外交”也正在自掘坟墓。全球能源价格正处在敏感期,俄乌冲突尚未平息,红海通道仍不稳定,委内瑞拉本应是缓解市场压力的关键选项之一。但华盛顿偏要在此刻挥舞大棒,给全球能源系统再添不确定。这不是“稳定供应”的负责任做法,而是“控制价格”的地缘赌博。最终伤害的不只是委内瑞拉,还有本国消费者,还有整个世界。
所有被制裁、被敲打、被打压的国家都应从中看清现实:美国所谓的“市场自由”“合作互利”“规则秩序”,只是当它控制一切时的宣传词;而一旦它失控、看不顺眼、想动手时,所有的规则都可以推翻,所有的协议都可以撕毁。
这一次是委内瑞拉,下一个可能是谁?伊朗?阿尔及利亚?甚至是东南亚某个“出口太多”的国家?只要美国继续掌握全球金融和能源定价机制,它就可以继续以“正义”之名行“掠夺”之实。
这就是今天的国际现实。规则不是普世价值,而是霸权意志。美国不喜欢某国的政权,它就制裁你的油;不满意某个市场的走向,它就封你的钱;哪怕一切交易合法,只要它不高兴,就能一句“危害国家安全”把你打成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