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总统万斯最近遭遇了职业生涯中最尴尬的外交滑铁卢,他带着特朗普"买下格陵兰岛"的幻想踏上那片冰雪覆盖的土地,却被当地政府和居民用一盆盆"冰水"从头浇到脚。这场闹剧般的访问不仅暴露了美国赤裸裸的扩张野心,更深刻揭示了跨大西洋同盟关系中正在扩大的裂痕。
当万斯的专机还在大西洋上空飞行时,格陵兰岛的政局已经悄然变天。新上任的总理延斯-弗雷德里克·尼尔森可不像前任那么好说话,他一上任就给了这位远道而来的美国贵客一个下马威:"格陵兰岛不出售,也绝不想成为美国的一部分!"
更富戏剧性的是,为了营造"热烈欢迎"的假象,美国驻当地代表提前挨家挨户敲门,希望居民能出来捧个人场。结果呢?得到的回应只有此起彼伏的关门声和翻到天上的白眼。要知道,就在万斯来访前半个月,这个总人口才1.5万的小城就有超过1000人走上街头抗议美国人的到来,这相当于北京突然冒出200万人游行,场面之壮观可想而知。
这场原本计划3天的所谓"友好访问",最终缩水成了在美军基地里3小时的尴尬会面。什么参观历史遗迹、体验狗拉雪橇的传统项目?统统泡汤!雪橇比赛主办方直接放话:"我们没邀请你们!",这脸打得,隔着北极冰层都能听见回响。
万斯在寒风中那句脱口而出的"这里真是冷得要命",简直成了本次访问的最佳注脚。不过让他心寒的恐怕不止是零下几十度的气温,更是格陵兰人冰封般的态度。这位平日里趾高气扬的美国副总统,此刻就像个不受欢迎的上门推销员,连杯热茶都没混上就被赶出了门。
万斯在美军基地的演讲堪称"帝国主义话术大全"。他先是数落丹麦政府"没照顾好"格陵兰岛,话里话外暗示应该由美国来当这个"监护人"。这套说辞有多虚伪?就像强盗闯入别人家里,指责男主人不会照顾孩子,所以要强行把孩子抱走一样荒唐。
更可笑的是,他居然还煽动格陵兰岛脱离丹麦"独立",承诺美国会提供"保护"。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稍微了解国际政治的人都看得明白:先把格陵兰岛从丹麦和欧盟的保护伞下剥离出来,变成无依无靠的"孤儿",美国再以"保护者"身份名正言顺地收入囊中,这套路和当年吞并夏威夷如出一辙。
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的回怼堪称教科书级别:"这不是对亲密盟友讲话的方式,也许美国该照照镜子。"这句话背后的分量,不亚于一记外交耳光。更值得玩味的是整个欧洲的反应,德国总理朔尔茨搬出"主权不可侵犯"原则;法国外长警告"欧盟不会坐视不管";欧盟委员会更是直接表态力挺丹麦。
这些表态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欧洲已经受够了美国的颐指气使。从钢铝关税到北溪制裁,从军费摊派到现在的公然领土觊觎,华盛顿的霸道做派正在把欧洲盟友越推越远。特别在俄乌冲突持续的敏感时期,美国这种赤裸裸的扩张主义无异于在盟友背后捅刀子。
格陵兰岛风波绝非偶然,它折射出美国外交政策中日益明显的"强取豪夺"倾向。从叙利亚油田到乌克兰粮仓,从委内瑞拉石油到现在的格陵兰资源,华盛顿的精英们似乎已经撕下了"规则秩序"的遮羞布,露出赤裸裸的掠夺者本色。值得警惕的是,特朗普放话"会考虑使用任何手段"获取格陵兰岛,它不仅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精神,更可能打开"强权即公理"的潘多拉魔盒。
这场闹剧最终的输家可能不是吃了闭门羹的万斯,而是美国所剩无几的国际信誉。当一个超级大国连表面功夫都懒得做,当"巧取"变成"豪夺",它所失去的将远比重年不化的格陵兰冰川更难挽回。也许,美国真该听听格陵兰人用关门声表达的潜台词:霸权主义的路,在21世纪已经走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