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食不惑

这是一个地处湘粤桂交界的广西城市,但离广东省会比离广西省会还要近。2024年上半年GDP排名在广西倒数,但全域城市人均寿命却是广西第一。



这里靠近“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相连,风景丝毫不逊。这儿还顶着各种“美食之乡”的头衔,譬如:“名茶之乡”、“脐橙之乡”、“马蹄之乡”。

这就是广西贺州。



作为“长寿之城”,美食多多少少带有几分神秘色彩,那我们就去贺州探索那些“花样美食”。

贺州特色美食代表当属“牛肠酸”,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牛肠酸”的摊子,因为这道小吃源于贺州市公会镇,冠以“公会”两字的牛肠酸显得尤为地道。



牛肠酸少不了酱料,每家的酱料配方都不一样,所谓“千摊千味”,在贺州不用特意去找所谓的网红店,走到哪里,看着有本地人吃的摊子,去吃上几串,多吃几家,也就算领略了贺州牛肠酸的风情了。



牛肠酸用的蘸酱通常有咸酱、辣酱、酸辣酱,这三种酱跟其他地方大不一样,出了贺州就很难看到这种了。

用二十余味草药熬制出酸辣汤底,锅里沸腾翻滚着牛肠、牛肚、牛皮、牛蒡等牛杂,佐以秘制的蘸碟,演绎出这一方人间烟火。



在柳州吃过的三角粉,在贺州叫粉角,也被称为“三角包”。据说起源于广州地区,而今在广州所见甚少,在贺州倒是发扬光大。



粉皮很薄,用的是陈村粉或是河粉粉皮,透透的几乎能看到里面饱满的馅料,馅料有多种配方,我吃的是萝卜馅和笋馅的,有些里面也会放香菇、玉米、马蹄之类。

咬开柔软的粉皮,有米粉的香味,里面的馅料更是清爽可口。



贺州的“酿菜”在广西鼎鼎有名的,像“柚子酿”、“瓜花酿”这种限定美食,在贺州才能吃得地道。要知道贺州可是“客家之乡”,客家人做的“酿菜”是一绝。

瓜花酿,用南瓜花包裹着满满的馅料,外有南瓜花的清脆和自然花香,内有瘦肉和豆腐的香嫩和醇厚,来贺州馆子一定要点一道瓜花酿。



在贺州喝油茶,常常有人会拿桶去“打”油茶,一壶壶的提回家里喝。当地人爱喝茶,也爱喝油茶。据说在老街,有那种更为传统的做法,会把鱼捣碎“融入”油茶中,有人叫我一定要去试试,不过没找到这种做法的店。

油茶里面会放一些清脆的“果子”,这种油炸的小圆球脆脆的带有几分甜,配着有几许青涩回甘的“茶汤”,初尝的时候或许有几分不适应,但是多喝两口,就舍不得放下碗了。越喝越上头,若是喜欢上了,那以后时不时就会想着这一口。



油茶一般会配些小食和点心,来一份“船上粑”和“木薯糍”,油茶里面再下碗瘦肉米粉,喝顿茶,把肚子填的饱饱的。



鞍山西路的“味源老友粉店”,连续两天中午过去想吃一碗老友粉,都被告知“卖完收工”。终归是没缘分,也怪我们每次去太晚了。

旁边有家“德记米粉”其实也不错,这儿有特别好吃的酸粉。冬天是不卖酸粉的,但是三月份已经有酸粉了。



酸粉可以放些汤,也可以凉拌吃,酸黄瓜加以秘制调料,那股酸爽味道绝了,非常开胃。



粉里面加的浇头,看上去的黑糊糊的没啥卖相,实际上挺入味的,搅在粉里面一起吃,味道挺丰富。



乳鸽倒不算贺州的特色,但是在贺州的这家“四季香鸽”店,我去吃了两次。

一次汤鸽,一次炒鸽。

网上有人评价说:“太好吃了,好吃到抽耳光都不放手”。这么夸张的形容,让我一定想去试试。



五指毛桃煮的汤鸽,鸽肉很鲜,蘸些广式蘸料味道就十足了。



香茅炒鸽以前没尝过。鸽肉煸的干干香香,香茅味很重,总感觉有种东南亚风情,用来下饭简直一绝。



吃汤鸽适合来个鸽肾煲仔饭,米饭白似珍珠,夹杂着酱油的金黄,软糯酱香,最佳搭配。



最后不得不一提广西的烤鸡,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会发现几乎在广西每个城市都点过烤鸡。我就不再用“皮脆肉嫩多汁”来形容了,就说我现在到了广东,真的很难再吃到这种肉质的烤鸡了。



贺州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绿水环绕,青山连绵。在这种环境里生活,难怪平均寿命都会多上几年。



“永丰湖湿地公园”一定得去看看,湖光山色,远处皆是典型的“广西式喀斯特地貌”,一座座驼峰似的山头连绵不绝,像一幅水墨画。



一群少数民族服饰的大叔大姨成了这儿最靓的风景线。



在公园散散步,看看湖边钓鱼人的悠哉,看看远处在建的湖景房,穿过公园,我们往“八步中心市场”和“灵峰公园”走去。



作为“吃遍全国”阶段性的最后一站,我们去灵峰广场附近的“杨晋记黄姚土特产”买些手信回去。

杨晋记的黄姚豆豉,普通包装的10块就能买到了,但买用黄姚小黑豆做的贡品级豆豉的就得三十多一包。



信都番薯干金黄透亮,红色的瓜子以及黑皮的花生,都挺有特色的。







作为手信,极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