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5年部署会上提出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人工智能到底如何助力教育?如何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管、助国际化?为了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教育”这项措施,本期“校长来了”,我们带着一系列问题,走进成都市温江区二十一世纪学校,采访了学校执行校长王德利,来看看他的观点与学校的一系列做法。
王德利校长介绍到,3月28日学校举办《AI赋能教师教学》活动,以“Leverage AI, Empower Every Voice”为主题,通过前沿技术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展示AI技术在个性化学习、过程性评价等场景的应用成果。这一探索充分展示了学校"既要守住教育内核,又要拥抱技术革新"的理念,也坚定了持续培养面向未来人才的决心。据了解,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正以"全人教育"为舟,以"定义者"精神为楫,从传统教学模式的 “跟随者” 向特色教学的 “定义者” 转型,立志成为教育创新的先行者,学校凭借独特的小班化教学和别具一格的特色教室,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
成都市温江区二十一世纪学校执行校长 王德利
特色教室:点亮多元学习的奇幻空间
特色教室是学校教学创新的重要体现。王德利校长说到,二十一世纪学校一共打造了 60 多个专业的学科教室,涵盖了艺术类、创意技术类、健身体育类等多个领域。这些教室面积约 80 - 100㎡,每一间都根据学科特点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布置。
在参观的过程中,王德利校长重点展示了数字沙盘与AR地形建模系统。在他看来,这种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突破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更通过数据可视化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也真正把“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相结合”落到了实处。“在生物、物理教室,这里不仅有灵活多变的学习区域设置,开设了‘人与生态圈’区,还构建了适应不同学习模式和小组活动,引入了智能化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以及构建开放共享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跨学科交流。特色教室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探索的场所,更打破了传统教室的局限,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王德利校长表示,在这样的特色教学模式下,学校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第 38 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校的蒋瀚同学凭借《多功能圆规》荣获 “青少年科技创新作品” 中学组一等奖,于政昊同学的《防夹手门》获得二等奖。这些成绩的背后,正是学校特色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
小班教学:激活多元学习潜能
“小班化教学也是二十一世纪学校的又一大亮点。”王德利校长谈到,以二十一世纪学校小学部为例,学校采用小班化设置,每班人数严格控制,为实现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课堂上,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灵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十一世纪学校教室内根据学生成长需求,划分出阅读区、游戏区、学习区、生活区等功能区域,让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这种教学模式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也让语言学习在 “浸润式” 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发生。此外,在人工智能的运用上,小学教师将聚焦DeepSeek等AI工具的应用,展示如何快速生成个性化课件、创建数字人互动课堂、实现作业批改智能化等场景。通过实操演示,呈现AI在简化教学流程、提升课堂趣味性方面的突破性价值,助力教师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回归教育本质。
王德利校长介绍到,小班教学对于二十一世纪学校的定位和发展要有五年规划,“我们要立足民办教育新政机遇,着力打造‘十二年一贯制’贯通培养范式,打造以英语强校与科创特色双轮驱动的课程架构。”他谈到,在未来的两年,学校要深化区域特色认知,中期构建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五年内形成包含《小班化教学操作手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成果的"温江范式",为民办教育提供可复制经验,提出了从"跟随者"到"定义者"的转型路径。
最后,王德利校长总结到,成都市温江区二十一世纪学校正通过小班化教学和特色教室的建设,重新定义特色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奠定坚实基础,成为特色教学领域当之无愧的先行者。“这一举动也得到了温江区教育局的充分肯定,教育局领导强调要持续发挥民办校机制优势,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传统教学,守住教育内核的同时培育时代新人。”
封面新闻记者 朱兴芝 杨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