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节危行——金元的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作为金元时期的一个道教派别,由来自沧州乐陵(现属于山东省)的刘德仁所创立。刘德仁(1122—1180年),号无忧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在二十一岁那年,他自称遇到了一位白发老者,这位老者传授给他“道德经真言”(亦称“玄妙道诀”),从此他开始传道。最初传教时,他利用召神劾鬼的法术为人治病,一时之间,信徒众多,他自称为大道教。教派五次传承后,分裂为两派。由于郦希成(诚)得到了元宪宗的支持,教派遂被赐名为“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主要流传于今河北一带。
元初兴盛时期,史称奉其教者“西出关陇,至于蜀,东望齐鲁。至于海滨,南极江淮之表”。真大道教的道士必须出家修行,其修行场所最初被称为庵,墓地则称为塔,使用的法器包括衣钵,这与佛教有着相似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真大道教道士的居所被称作宫观,其道教特色也逐渐凸显。然而,真大道教并不强调飞升化炼的法术,不崇尚符篆之术,也不进行化缘乞食。
《元史·释老传》称“其教以苦节危行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苟侈于己”。
真大道教以《道德经》为宗旨,同时汲取部分儒、释思想。有戒条九则:“一曰视物犹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守清静。四曰远势力,安贱贫,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习盗窃。六曰毋饮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创教人刘德仁在宋金时期,清心寡欲,谦逊自律,勤奋劳作,自给自足,不依赖他人,以《老子》的教义启迪人心,许多人因此追随他。
刘德仁之后,真大道教的传人有:二祖陈师正(?—1194年),三祖张信真(1163—1218年),四祖毛希琮(1185—1223),五祖郦希成(1181一1259),六祖孙德福(1217—1273年),七祖李德和(?—1284年),八祖岳德文(1234—1299年)。其中五祖和八祖颇有神异之迹。
据《重修隆阳宫碑》称,五祖郦希成继位后,时夏山东泰山大旱,郦希成至泰安州语“吾不到泰山而不雨”。官吏信任了他的话,立即护送郦希成前往泰山。随行的人认为郦祖的话过于夸大,怀疑天道的必然性。到达泰山岱岳观后,立刻召观主说:“速迓行李,恐雨来而无雨具耳。”其后即面西北而立,以扇蔽面而默祷之,片云即从所向之方而起,乌云密布,雷鸣电掣,雨如倾盆。
又据虞集《真大道教第八代崇玄广化真人岳公之碑》称,八祖岳德文曾为安童丞相治病,“视之立差”,于是,各地的王室纷纷致函,表达对教育的尊重与支持,修缮宫殿,扩建门墙,增加田地,达到了极致的繁荣。真大道教的第九代祖师张清志,来自乾州,十六岁便出家修行。他身材高大,相貌古朴,耳朵宽大,胡须美观,给人一种庄严而令人敬畏的印象。
虞集在《吴张高风图序》中记载了翰林学士吴临川带领门生和儿子特意前往拜访张清志的情景,童子以“真人深居至静”拒见。吴临川即命回车,不以为忤。是年秋天,张清志“著芒屏、戴台笠,策木杖,布褐短才至膝,从弟子一人,服亦如之”。步行至国史院,弟子告以“张真人上谒吴学士”,受到门口阍人轻慢讥笑,张真人以杖画地作“诚”字而别。待吴临川得悉追赶,于丽正门南三里所,见真人“长歌徐行,音韵清畅,上出林表,追者不敢致辞而返”,后世之人,感怀其高洁风范,尊称张清志为张高风。
至元末,真大道教逐渐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