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一个中国河南农民在弥留之际,拉着自己儿子的手不断地叮咛:
“儿啊,我这一辈子没什么放不下的,只是家里那个老朋友,你一定要照料好了,那我死也就瞑目了。”
而他的儿子为了父亲的这句话,不惜一切代价,照顾了这个老朋友整整47年,甚至欠下了整整3000元的债务。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一笔钱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一般的存在。
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他们一家倾尽心力照顾的老朋友,既不是他们的兄弟,也不是亲戚,更不是旧相识,而是一名日本兵。
(60年代农村条件很艰苦)
深夜来客
25年后,也就是1989年的一个寒冷冬日,旅居中国河南的日本人根本利子正在家里休息,突然她家的大门被人敲响了。
根本利子打开门一看,只见眼前是两个农民打扮的人,手足无措的站在那里。
过了许久,其中一人终于鼓起勇气,说明了来意。
他自我介绍名叫孙保杰,并告知根本利子,他的父亲1964年去世后,一直叮嘱他要照顾好家里的一个老朋友。
说着,他指了指身旁的人介绍道:
“这就是那位老朋友,他和你一样,都是日本同胞。”
根本利子听后,一时语塞。接着,孙保杰的一番话,更是让她震惊不已。
(日本)
以德报怨
发现这位日本人的,正是孙保杰的父亲孙邦俊。
1946年,即日本战败投降的第二年,孙邦俊在集市上做买卖时,偶然间遇到了一个正在乞讨的日本伤兵。他心生怜悯,决定将这位伤兵带回家中,悉心照料。
可没想到,这一举动却为他带来了无数的争议。
(AI修复的一个日本兵的照片)
要知道,河南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出兵仅次于四川的第二大省。
而且与四川坐落于西南大后方不同,河南一直处于中日交锋的前沿地带。
特别是在武汉会战时期,为了阻拦日本人进发,军队甚至采用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水代兵的战术,致使河南家家户户受灾,死伤者甚至数以千万计算。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河南人家家户户都与日本有着血海深仇。孙邦俊此时将一个日本人带回家中的举动,自然也不会让人轻易接受。
(抗日战争)
一意孤行
可孙邦俊却对此置之不理,他坚信虽然日本军队曾犯下滔天罪行,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个日本兵都是不可饶恕的恶人。
或许,这个日本伤兵只是被军队强抓壮丁的无奈受害者,他同样承受着战争的苦难。
况且,中国和日本的战争已经结束,日本军队也已经完全撤回国内。眼前这个日本兵,孤身一人流落在中国,靠着乞讨为生,一定是被同伴抛弃的苦命人,处境十分凄凉。
(侵华日军)
孙邦俊心生怜悯,决定给他一个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机会。
他将日本伤兵带回家中,悉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帮他料理伤口。
(60年代的农村)
只不过,孙邦俊的这一善举并未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和支持。有人斥责他脑袋进水,糊涂透顶,连日本兵都敢救助,对不起那些死去的乡亲;也有人认为他是同情心泛滥,早晚会因此酿成大祸。
更有甚至表示,要先杀了日本人这个鬼子,再杀了孙邦俊这个“汉奸”,来祭奠战场上的死者,但乡里乡亲多年,看到孙邦俊的面容,他们还是下不去手,连连怒骂他怎么糊涂到这个地步。
(日本兵当初的暴行)
面对村里人的质疑和指指点点,孙邦俊还是一口咬定:
“我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日本人以前干的那些坏事,烧房子、抢东西、杀人放火,啥恶事都干尽了。可如今仗都打完了,这日本兵又伤得这么重。我要是不管,那我还算个人不?”
(日本兵的暴行)
村民们见拗不过他只能听之任之,日本人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慢慢在河南的村子里扎根生活了下来。
而日本兵似乎也融入了这个环境,他开始和村民们熟络了起来,也慢慢尝试做些农活。
村民们一开始同样厌恶这个日本兵,对他从来没有好脸色,但后来也慢慢接受了这个日本人的存在。
(60年代的农村)
1964年,孙邦俊因病去世。在弥留之际,他紧紧拉着儿子孙保杰的手,叮嘱他一定要继续照顾好那个日本老朋友。
孙保杰含泪答应了父亲的请求,继续照顾了这个日本兵起来.
由于日本兵思念家乡,孙保杰为了帮助日本人找寻国内的亲人,甚至还欠下了3000元的巨款。
后来,相关部门知道了这件事后,于是向他们介绍根本利子,让他们拜托根本利子帮忙,于是就有了开头的故事。
(当时正值中日友好时期)
真相大白
听完了孙保杰讲述的故事,根本利子早已泪流满面。她紧紧握住孙保杰的手,声音哽咽地说:
“没问题,这个忙,我一定帮。”
只不过,茫茫人海中,战争已过去数十年,此时再想找到一位失踪已久的老兵,又谈何容易?根本利子经过一番苦寻,却依旧毫无头绪。
(人海茫茫谈何容易)
直到1992年,一位名叫津田康道的日本人在日本报纸上偶然间看到了根本利子刊登的寻人启事,于是连忙飞往中国。
正是津田的到来,才揭开了这位日本兵身上的所有谜团。
原来,他是津田的战友,石田东四郎。
(石田东四郎)
石田东四郎来自日本秋田县的一个农户家庭,家中世代务农,都是老实本分的乡民,与军国主义毫无瓜葛。
只不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日本征兵的魔爪并不会因为个人的善良与否而有所收敛。石田东四郎最终还是被强行征召入伍,并被派往了中国。
在中国,石田东四郎亲眼目睹了同胞们的烧杀抢掠,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精神逐渐恍惚,最终在战场上身受重伤。
但石田做梦都想不到的是,就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的战友和长官却对他冷嘲热讽,说他不配做一个军人,活着还不如死了。更过分的是,他们竟然直接抛弃了他,任由他在异国他乡自生自灭。
(日本军队)
石田悲愤之下不得已靠着行乞为生。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却在他最无助的时候伸出了援手。他们不仅救护了他,还辛辛苦苦地照顾了他整整47年。这份恩情如同温暖的阳光一般,深深地照进了石田东四郎的心中。
石田东四郎回到日本后,心中充满了对中国的感激。他决定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这份恩情,不仅募集巨款帮助中国村庄建起小学,还资助孙家后人来到日本留学,改变了孙家后人的一生。
此后,石田家和孙家的友谊还在延续,他们的故事见证了中日之间的两段恩怨情仇,更见证了人类善良的伟大。
(石田家和孙家的友谊还在延续)
参考资料 1、河南卫视《河南在抗日战争中有过哪些重大牺牲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