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图片回顾专栏往期内容

从事审判管理工作13年

加入上海数字法院审判管理监督类应用场景专班1年

管案和管应用场景

有什么不同

今天让我们来听一听

上海数字法院建设工作先进个人、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研究室案件管理科科长宋轶群

与数字法院之间的故事


问:

你长期从事审判管理工作,现在加入上海数字法院审判管理监督类应用场景专班。管案和管应用场景一样吗?

宋轶群:我个人觉得,管案与管应用场景有共通之处,都需要注重跟踪问效。但鉴于管理对象的不同,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一定差异。

一是管理方式的平衡。法院受理的案件来源于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为促推法官更好地定分止争,确保司法公正与效率,通常需要依托刚性制度与问责机制。但是,数字法院建设目标之一是辅助法官办案,注重激发法官参与积极性,需要在质量把控与创新激励间寻求平衡,这对应用场景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协作范围的扩展。案件审理通常局限于单个审判组织或部门内部。但是,应用场景的建设往往建立在跨部门、跨层级紧密协同的基础上。这就要求管理工作不仅要有全局视野,还要能深入剖析,准确识别并解决协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强化协同效能。

三是新技术应用的探索。在应用场景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会根据业务需求和模型构建的实际,探索引入新技术。对于新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由于缺乏现成案例作为参考,必须在建设过程中加强监管和评估。这对管理者的技术理解与风险预判能力提出了挑战。

问:

针对这些挑战,你们如何在实践中突破的?

宋轶群: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管理方式的平衡”。在上海数字法院建设之初,为了鼓励更多法官参与进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制定了《上海法院审判管理监督应用场景建设工作规程(试行)》,创新提出“场景申报、数字建模、推广评查、核验反馈、嵌入测试、优化完善”六步走全闭环工作模式,既为法官参与提供清晰路径,又通过标准化流程保障建设质量。


随着建设规模扩大,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进一步聚焦“提质增效”,开展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助监管应用场景跟踪问效机制》课题研究。该机制围绕场景建设进度、质量标准和应用效果三个维度,设计了18项量化指标。比如,“申报审核通过率”,指的是某法院申报的应用场景通过比率,它实际上就是考察场景申报工作的质量。还有“场景建设周期”指标,各法院将自己的“场景建设周期”与全市法院“场景建设平均周期”对比,就可以了解本院的建设效率情况。

目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已经把这套跟踪问效指标体系融入到日常管理过程中,通过每周制发《审判管理监督应用场景动态速递》刊物,上线场景建设智能分析报告功能,为全市各级法院提供数据分析支持。

问:

你刚刚提到,数字法院建设有明显的跨部门、跨层级特点,法院在管理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宋轶群:以场景正式推广后、嵌入测试前设置的核验环节为例。“跨”对于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效率和透明度方面。建设初期,核验工作全部是由人工完成。初筛线索以表单形式,通过高院技术人员、数字法院建设专班联络员、各法院联络员、各法院核验员或相关承办法官层层下发,再层层反馈和汇总。由于每个场景生成的线索成百上千,又涉及多家法院,此前,核验环节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不同环节之间互为盲区,也容易埋下隐患。

针对这个问题,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研发了应用场景线索线上核验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协作效率和透明度,实现线索线上发送和反馈、实时追踪核验进度、灵活配置核验人员、分析数据自动汇总等功能。这样一来,各环节负责人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完成线索的一键下达和汇总。反馈信息实时展现、全程留痕,也进一步方便了场景建设、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完善功能。该核验平台上线以来,已有160余个场景通过线上方式核验,核验效率较此前人工方式提升了60%

问:

你刚刚还提到了新技术的探索,目前情况怎样了?

宋轶群: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关注。相较于市场化的通用大模型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行业性垂直大模型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效果。具体到法律领域,我个人认为是两方面原因:一是法律领域的知识图谱面临结构化数据不足、逻辑关系复杂等挑战,尚未构建完善;二是司法决策需要兼顾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社会效果等多维度逻辑,其复杂性远超通用问题推理。

但是,我们上海法院有一支非常优秀的法官队伍,他们专业的业务能力为数字法院知识图谱的构建和运行规则的制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上海法院研发的“关联案件画像”智能审判辅助场景为例,在项目组和技术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依托此前建设的多个“反向”应用场景数据,对关联案件信息进行系统集成,初步构建了关联案件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加深度的应用。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对所有涉关联案件的预警提示进行“聚合推送”。这些预警提示所涉关联点极为丰富,除了传统的当事人外,还有诉争事实、案由和诉讼行为等,其设计是以影响案件质效的问题为出发点,能够更加有效地辅助法官办案。此外,该场景还可以对关联案件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可视化展示。比如,通过链状图形式,全面展示案件一审、二审、再审等诉讼链情况,这相当于为法官办案绘制了一张“司法导航图”。

问:

如果对数字法院建设说一句话,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宋轶群:数字化转型没有旁观席。希望上海数字法院融入全国法院“一张网”后,通过汇聚全域司法数据资源,全面提升司法效能,为司法现代化释放更多数据驱动的深层价值


来源丨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审判管理办公室、信息管理处

文字:宋轶群

责任编辑:索欣、沈芳、吕曼菲、郭燕

编辑:左雨欣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