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坛对"丑书"的争议从未停歇。许多人认为字形扭曲、章法混乱就是"不懂书法",这种判断过于武断。事实上,真正有价值的"丑书"创作,往往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度理解之上。
传统书法的精髓在于"法度"与"意趣"的平衡。王羲之《兰亭序》的潇洒、颜真卿《祭侄稿》的悲怆,都是情感表达与技法完美的结合。当代"丑书"创作者若能在变形中保持这种平衡,恰恰证明其深谙传统。
从书法史看,"丑"的审美早有渊源。傅山的"宁拙毋巧"、徐渭的狂草,在当时都被视为"离经叛道"。但时间证明,这些突破正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今天某些被斥为"丑书"的作品,或许正在延续这种创新脉络。
衡量书法水平的关键,在于书者对传统书法的转化能力。八大山人的简练、金农的"漆书",都将古典技法化为个人语言。
传统书法功底是检验是否"懂书法"的硬标准。评价一幅作品要看其线条质感、空间布局、对比关系以及艺术展现力,好的作品必然是植根于深厚传统书法基础之上的,追求稚趣与本身就稚嫩是有本质区别的。
仅就当今书坛三位典型的丑书大师来论,王冬龄先生于传统书法上的造诣是今人无人能比的,尽管他已经70多岁,但是其创作的传统书法风格作品依旧雄强稳健,冠绝当今书坛,以至于被认为是当今复兴传统书法的希望。
正是他具有如此深厚的传统书法功底,他的创新才引发广泛的思考和探讨。事实也已经证明,王冬龄先生的探索是找对方向的,他的乱书已经得到国际许多知名艺术机构的认可和赞誉,被广泛收藏。
曾翔先生对传统书法的理解和掌握也是超凡脱俗的,他曾深入学习王书一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后又深入探索古早书迹,从此开始厌烦王书的甜俗,转而追求原始、自然、天真的书写,从中发现并总结艺术美,形成了他今日的面貌。
邵岩先生的传统书法功底亦不容小觑,他的小楷精妙,就连以小楷夺魁的崔寒柏先生都赞不绝口,邵岩先生更是借鉴了西方抽象艺术的营养,大胆的突破传统书写工具和形式的束缚,赋予书法新的展现形式。
传统书法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经在人们心目当中占据了审美的主导地位,任何大胆的变革必然会引起巨大的反响和争议,然而这些变革正是推动书法不断发展的动力。
变革突破了传统束缚,赋予书法更为丰富的面貌,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书法的思考,在书法史上,每次重大变革都充满争议,但是也都开启了新的书法方向。
正如郭德纲先生曾说过的话:每个行业想要发展都离不开打破传统的过程,但是关键是打破的那个人必须是专业人士,并且是业内的顶级高手。
书法的创新亦是如此,缺少传统书法功底的支持,胡乱创新只能是无根之木难以茂盛,但是一味的拘泥于传统书法,拒绝创新也只能将书法引入一条死路。
判断"丑书"作者是否懂书法,最终要看其传统根基。书法创新如同大树新枝,唯有深植传统土壤,才能生长出有生命力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有价值的"丑书"恰恰是对传统最好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