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当销量一哥比亚迪喊出“智驾平权”以后,中国汽车产业开始了新一轮的洗礼和竞赛,所有的车企和供应商都投入到了智能驾驶的军备竞赛当中。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智能驾驶与用户安全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之际。智能驾驶,特别是高阶智能驾驶究竟该如何发展再次成为行业热议的话题。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于骞就明确表示,当智驾事故责任从驾驶员转向车企,才是自动驾驶等级跃迁的核心标志。衡量是不是真正的L3,在于出事故后车企敢不敢赔付,“敢赔才是真L3。”

在于骞看来,智驾平权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并不能因为搭载智能驾驶的车辆价格越来越便宜,就忽略对智驾安全的重视。

同时,智驾平权对于供应商来说也是巨大的机会。在此次百人会论坛期间,已有多家智驾企业的高层都强调了供应商对于智能驾驶产业的重要性。尤其是考虑到智驾研发带来的高昂成本,供应商的优势会进一步凸显。

例如,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就以手机基带为案例,表达了上述观点:“看手机过去30年的历史,一开始基带都是手机厂商自研的,像摩托罗拉、诺基亚、飞利浦、阿尔卡特、西门子、爱立信。但从1995年开始,德州仪器掀起一波,2000年开始高通横空出世。今天的局面是20%自研,80%依赖供应商。”

四维图新CEO程鹏在百人会论坛期间表示,当智能驾驶成为标配,整车企业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余部分则是供应商的工作,“你独立的一家去做自研,性价比肯定不好。我也养那么多人,你也养那么多人,我给十家做同平台的供货,你一家自己做。”

但是于骞认为,供应商在这个过程中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他表示如果供应商的智驾产品没有准备,没有做到大规模交付,没有量产经验,这样的供应商会比较艰难,“因为以前主机厂可能看PPT、看看demo车就定了,现在的主机厂没有看期货的。”


1.在您看来,智驾平权是好事大一点,还是?

于骞:我觉得是好事,我觉得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体验到智驾是好事。以前只有豪华车能体验到的,现在10万的乘用车也能体验到。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安全,今年NOA上车量非常大,我们对安全要求特别重视。因为以前可能交付几万台、十几万台顶多了。如果你的交付量很小很多问题可能都暴露不出来,当你几十万、上百万大规模的交付的时候会发现这种安全性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因为智驾的安全是底线、是红线、是生命线,所以我今天特别跟行业呼吁,我们一定要特别注重安全性,并不是说10万块钱的车就不需要做到安全。

2.全民智驾之后会有更让更多人选择方案商吗?

于骞:我觉得全民智驾时代,不管是智驾公司还是主机厂的方案,一定会选择安全、可靠、舒适的驾驶体验,不管是谁,谁做的方案不重要,但是对产品的要求是一样的。

3. “智驾平权”对于供应链企业会不会是一场噩梦,会不会导致一大批企业被淘汰出局?

于骞:我觉得如果产品没有准备好,没有做到大规模交付,没有量产经验,这样的供应商会比较艰难。

因为以前主机厂可能看PPT、看看demo车就定了,现在的主机厂没有看期货的,就看你有没有大规模的经验。尤其是对于头部的主机厂,它一定要看你有没有大规模交付经验。因为只有通过大规模交付,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才能得到真实验证。

轻舟现在已经有60万台车搭载了NOA的产品,我们今年预估累计会有100万台车装我们的智驾方案,所以这点上来讲,我们的产品确实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4.接下来半年或者一、两年内技术上我们卷的方向是怎样的?成本上我们怎么卷?

于骞:技术上来讲,大家的技术范式是趋同的,不管是从高速到城市、门到门,产品的进阶方式,包括从无图到端到端,从两段式到一段式,到VLM、VLA,这个技术范式大家是趋同的。

其实本质在于你有没有足够多的算法、算力和数据,能够使这件事能够做成。但这里面数据规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数据积累,你这些模型你训练都训练不出来。

5.大规模大概是多少?您说的数据够不够,规模要到多少?

于骞:可以参考特斯拉的分享,大概千万级Clips这个级别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水平。

6.智驾成本还有多大的下降空间?

于骞:首先,规模本身会带来成本的下降,单位算力的成本是飞快下降的,十年涨100倍,价格降1000倍,大概是这样的数字,所以它是飞快下降的,单位算力的成本是在快速下降的。

传感器的成本也在快速下降。以前激光雷达几十万一套,现在是千元的水平,所以激光雷达成本也在下降;毫米波,4D毫米波,甚至摄像头,也在下降,当然可能下降的趋势不一样,本身规模会带来下降,而且本身技术的快速演进,它也在下降。

研发范式也会带来成本下降,以前可能会想象,有那么多的规则要去写,你根本写不完,现在有新范式以后,大部分工程师不是去做算法,我们的研发范式早就从以模型为中心转化成以数据为中心,所以研发范式会有很大的变化,这都是成本的变化。

7.您觉得自动驾驶有没有终极的解决方案?

于骞:不管叫什么名词,我认为智驾系统一定是走向更多的数据驱动方式,所谓的端到端或者VLA,你会发现它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数据驱动,把所有跟数据驱动相关的一点一点去掉了,这个技术演进的方向,就是把非技术驱动的方式不断拆掉。

包括我们所说的VLA、VLM,包括无图,这方面就是这样的。你把历史的轨迹拖拽一下会发现,这个技术演变方式不断地把那些非数据驱动的方式不断挤掉,最后挤到没有这样的状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