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一辆新能源汽车在安徽铜陵高速路段发生碰撞后起火、车门锁死的惨烈事故登上热搜,车内3人遇难。这场悲剧再次将新能源车的安全争议推向风口浪尖。



而就在几天前,华为余承东在问界新M7 Pro发布会上高调喊出“安全是最大的豪华”,直言“百公里加速根本不重要”——两件事的强烈对比,仿佛一记重锤敲醒了行业:当车企疯狂内卷加速性能时,是否已让用户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余承东的“安全优先论”并非空谈。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19日,鸿蒙智驾已主动避免162万次潜在碰撞,平均每天挽救近成千上万次危机。而问界M9的超强玄武车身,甚至用上了核潜艇级钢材和80%铝合金结构,成本之高让合作车企“抱怨连连”,但余承东坚持:“所有付出都值得”。



这种对安全的极致投入,与部分新势力车企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为抢占市场,将续航、加速、屏幕数量作为卖点,却在车身结构、电池防护等基础安全领域偷工减料,甚至被业内人士斥为“半成品仓促上市”。

新能源车的安全设计远比想象中复杂。上文提到的事故车为例,尽管其车身高强度材料占比达90.1%,但高速碰撞后电池热失控导致的爆燃,仍暴露出电芯防护、应急逃生等系统性短板。



反观华为的方案,从硬件到软件构建了多重防线:192线激光雷达提前250米探测风险,ESA紧急转向系统主动避障,甚至为水下逃生设计了破窗拉环。

这些技术虽不如“零重力座椅”“投影巨幕”吸引眼球,却能在生死瞬间创造逃生机会。余承东坦言,问界车型“卖一辆亏2-3万”,正是因为钱都花在了用户看不见的地方。



众所周知,消费者经常被营销话术误导,某车企宣称“自动驾驶”,实际仅为L2级辅助驾驶;电商平台热卖的“方向盘配重环”,其实就是纵容用户危险脱手驾驶。

更讽刺的是,当余承东呼吁“敬畏安全”时,评论区却充斥着“刹车够用就行”“谁天天撞车”的质疑。这种侥幸心理,与部分车企“重营销、轻安全”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直至恶性循环,事故发生时,用户才发现车门变形无法打开、电池爆燃逃生时间不足。



“如果一辆车加速快但安全差,和一辆加速普通却坚如堡垒的车,你会怎么选?”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

当我们为“3秒破百”欢呼时,是否该重新审视安全的真正价值?余承东的宣言或许刺耳,但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没有安全托底的科技豪华,不过是空中楼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