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常读常新,总有某个细节令人豁然开朗。
第四十九回,各路人马齐聚贾府,唯有薛宝琴受到贾母的特别喜爱,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正说着,只见琥珀走来,笑道:“老太太说了,叫宝姑娘别管紧了琴姑娘。他还小呢,让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要什么东西只管要去,别多心。”宝钗忙起身答应了,又推宝琴,笑道:“你也不知是哪里来的福气!你倒去罢,仔细我们委曲着你。我就不信我哪些儿不如你。”
关于这个细节,很多读者把关注点放在了宝钗的话上,认为她吃宝琴的醋,却忽略了贾母特意命琥珀交代“叫宝姑娘别管紧了琴姑娘”。
贾母为什么有此一举呢?以前从来没有在意过这个细节,今天再读,突然就领悟了。
很多人指责宝钗循规蹈矩,活得非常无趣,就像一个封建卫道士, 我却通过她“戏彩蝶”发现她其实有非常灵动的一面。她在贾府的一切表现,不过是身为客居者的自我约束,不给人任何诟病她的机会,以此来保障能与贾府长久相处。
这一点,我在第四十九回的这个细节里得到了证实。而且,从这个细节可知,宝钗的这种自我约束,其实贾母一清二楚。
所以,贾母才会特意交代宝钗,不要同样约束宝琴,就让宝琴保留天性。
注意贾母的这句话:
“他还小呢,让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要什么东西只管要去,别多心。”
“他还小”,是贾母特意交代宝钗的基础。这就像现代动不动就拿“他还是个孩子”来说事,意思是对于孩子,不必太苛刻,希望宝钗不要像约束自己一样约束宝琴。
“让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要什么东西只管要去”,这句说得很具体,意思是要宝琴别把自己当客人,就当是自己家,完全可以依天性行事。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黛玉,她在贾府的一言一行,不就是“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吗?完全没把自己当外人,甚至到了怼天怼地的地步,比三春还更像贾府的正经主子。
不过,这段话的重点并不在此,而在最后三个字:“别多心。”
为什么要说“别多心”呢?
前面说过,宝钗的自我约束、谨言慎行,主要是为了维护薛贾两家的关系,不惹人讨厌。
贾母通过“别多心”三字,对宝钗作出了回应:
你放心,我对你们一家是真心喜欢,不会因为你们有什么过分的言行就对你们产生不好的看法,更不会影响我们两家的关系。
此时,距离薛家住进贾府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俗话说日久见人心,贾母对宝钗一以贯之的“稳重和平”相当满意,毫无外心,内心已经把宝钗当成自家人了,所以希望她“别多心”。
在此之前,贾母已经多次表现出对宝钗的喜爱。
比如第三十五回当众说:
“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
这话让宝玉大感意外:
宝玉勾着贾母,原为赞林黛玉的,不想反赞起宝钗来,倒也意出望外,便看着宝钗一笑。
还有第三十八回,湘云在藕香榭设宴,请贾母等人吃蟹赏桂,贾母看到藕香榭内设有两张竹案,一张煮茶,一张烫酒,大赞想得周到。
当湘云说“是宝姐姐帮着我预备的”时,贾母由衷地赞了一句:
“我说这个孩子细致,凡事想得妥当。”
喜爱之心溢于言表。
贾母知道,按照宝钗的心性,她一定会像约束自己一样约束宝琴,所以特意命琥珀来交代一句,算是给了宝琴一个护身符,也是给了薛家一个特殊的通行证:
我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不想惹麻烦。你放心,无论琴丫头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都不会计较,都不会影响我们两家的关系。这么多年了,我已经非常了解你们一家人的品性,早已把你们当自家人一样了。所以,你们不必太存着谨慎行事的心,就当在自己家一样自由自在行事就好。
这是通过宝琴,再次对宝钗、对薛家的肯定。
我在多篇文章中分析过,贾母和宝钗,虽然在年龄、辈分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她们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了知音的程度。
她们一个是老封君,一个是蘅芜君,都有着令人推崇和敬仰的人格魅力。所以,她们在某些层面上是相通的,不需要挑破就能彼此理解。
可以说,最懂宝钗的,除了薛姨妈,就是贾母。自负很高的宝玉,一点都没看懂宝钗。聪明绝顶的黛玉也只是在“兰言解疑癖”后才开始对宝钗有所了解,迅速被她的魅力所征服,投向了她的怀抱。
就连具有上帝视角的书外读者,都对宝钗存有偏见与误解,都不如贾母心明眼亮,看出宝钗是因为太过懂事不想为薛家惹麻烦才自我约束,始终谨守着客居者的身份,不肯越雷池半步。
所以,这个细节,是作者特意写给我们看的,是想表明贾母对宝钗知音般的喜爱:我懂你,所以喜欢你。
那么,宝钗会不会因为贾母开出了特别通行证就自我解套、不再约束宝琴呢?
当然不会!
随后不久,宝琴写了十首怀古诗,其中有两首是根据《西厢记》和《牡丹亭》来写的。宝钗第一时间要求宝琴“另作两首”。
为什么呢?
我们应该记得,当初因为黛玉“ 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宝钗特意把她叫进房中提醒她,让黛玉“大为感激”。
像《牡丹亭》《西厢记》这样的书,在贾府这样极重规矩的人家,属于“邪书”。
这一点,我们在第五十四回的贾母掰谎中可以得到证实:
“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连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姊妹们住得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她们一来,就忙叫歇了。”
贾府禁止姑娘们接触这些才子佳人的故事,因为这都是有违诗礼的。
现在宝琴公然在贾府作这样的诗谜,正犯了贾府的忌讳,所以她有必要约束一下宝琴。
还有第七十三回,因迎春的乳母聚赌受罚,大家都去安慰迎春,恰好碰到王柱儿媳妇欺负迎春,探春使眼色命待书叫来了平儿。
宝琴拍手笑说道:“三姐姐敢是有驱神召将的符术?”黛玉笑道:“这倒不是道家玄术,倒是用兵最精的,所谓‘守如处女,脱如狡兔’,出其不备之妙策也。”二人取笑。宝钗便使眼色与二人,令其不可,遂以别话岔开。
如此严肃的时刻,黛玉和宝琴两个不够自律的人却取笑起来,宝钗马上用眼色制止。
再回头看贾母话里的“让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支持宝琴随性而为,宝钗并没有就真的不管不顾了,依然会制止宝琴的口无遮拦。
这才是真正的人情世故、相处之道:你对我们好是情分,我却不能不守本分。你把我们当自己人,我却不能不把自己当外人。虽然你给我们开出了特别通行证,我不能因此就横行霸道、不管不顾。
我们只要对比一下黛玉就明白宝钗此举的明智。
黛玉进贾府,贾母也给她开出了特别通行证,可以不守贾母的规矩,“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要什么东西只管要去”。
但到了第四十五回,当宝钗建议黛玉喝燕窝粥时,黛玉却道出了难言之隐:
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因为有老太太的关照而不知进退,老太太不会说什么,但下面的婆子丫头们却会生出愤恨之心。虽然不敢当面责难,却避免不了背后被她们诅咒。
所以,虽然拿到了“要什么东西只管要去”的特权,黛玉却不敢去问王熙凤要燕窝来煮粥喝。
人家给你特权,你就真的顺杆往上爬,这才是真的没教养,黛玉正是因此而尝到了苦果。
宝钗拿到了特权却不肯行使,依然严于律己、谨言慎行,这才是她深受贾母喜爱的原因,也是她能长期住在贾府而倍受尊重与敬仰的主要原因。
你越尊重我,我越要做好自己,不拿着鸡毛当令箭而狐假虎威,这才是真正的人情世故,也真正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