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易。
巧哥今天看了一个视频,一位75岁的老汉,他说种地没有退休,反正只能动弹,才能维持生活。三四亩地3000元收入都难,地瓜5毛一斤。平时吃个煎饼与腌菜……
看得巧哥心酸,其实在乡村社会,不少老人就是如此生活的,虽然一个月有一百多块养老金,但一年还得交400元新农合,除了这400元,乡村老人到手的又有多少钱?
这是乡村的现实,另一种现实却是乡镇官员在不断地折腾,浪费纳税人的钱。这是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另种诠释?
据河南省纪委监委3月31日消息,宁陵县委原常委、宣传部长,县政府原副县长王东霞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问题。
通报称,2019年至2021年,王东霞任柘城县胡襄镇党委书记期间,为应付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检查,花费财政资金249.62万元打造“经典观摩路线”,对沿线21个行政村共计40多万平方米墙体喷漆刷白。
刷白墙只是为了打造“经典观摩线”,也就是说给迎检的人看。沿线是漂亮了,但村中应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胡襄镇不大,户籍人囗4万多,常住人口就更少。但就是这样一个小镇,却花了249.62万元去喷墙。
如果按照上面老汉说的,一亩收成还不到1000元,那么249.62万元,就2500亩耕地的收入,一斤地瓜5毛,相当于500万斤地瓜的钱。
这只是一个喷墙就249.62万元,还有其政绩工程又是多少?
试问如今有多少乡镇不负债,巧哥曾去过一个县调研,这个县的乡镇几乎都负债,少的几千万,多的几个亿。试问这些负债又有多少如胡襄镇这种类似喷墙的“形象工程”,又有多少是用在民生工程?
柘城县有常住人口76万,60岁以上的老人15万,也就是5个人就有一个老人。按照这个比例,除了城镇人口,胡襄镇喷墙的钱就可能是这个镇60岁以上农村老人上交新农合的钱。
有钱瞎折腾,没钱免除农村老人新农合的钱,这实在是无耻。
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可以挥霍数百万元搞“形象工程”,却无力免除农村老人那区区三四百元的新农合费用?为什么财政资金可以像流水一样倾注于那些华而不实的政绩项目,却无法滋润那些在土地上耗尽一生的苍老生命?
250万元还不算大的,比如曹炯芳当湘潭市委书记后,在财政捉襟见肘的现实,仍然投资617亿元打造景观路,导致该市新增债务435亿元。这些钱的投入,大多成了烂尾工程,据统计共有33个之多。
曹炯芳还打起了京东刘强东的主意,刘强东回报家乡投资100多亿元,也是石沉大海。
有几百亿烂尾,就是不为农村老人免交新农合。
陈家东任漳州市委书记后,打造“闽南生态文化走廊”,花2.11亿元建造6个驿站,驿站没建多久就荒废了。
当然,当地投资越多,贪官也就贪得越多,陈家东非法收受财物9415万余元。
央视《焦点访谈》还曝光甘肃榆中县投资9亿搞“面子工程项目”……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有钱打水飘,就是没钱免除农村老人的新农合,更不要说免费医疗。
从河南胡襄镇250万元的“刷白墙”工程,到湘潭617亿元打造的烂尾景观路;从漳州2亿元荒废的驿站,到甘肃榆中9亿元的“面子工程”,这些案例背后是一个共同的逻辑——官员们追求的是看得见、摸得着、能拍照留痕的“政绩”,而非那些关乎民生的实事。
在这种扭曲的政绩观驱使下,财政资金被大量浪费在表面文章上,而真正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却被一再搁置。
乡村老人所面临的困境,是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集中体现。当城市退休人员享受逐年提高的养老金时,农村老人却仍在为基本生存挣扎;当一些官员热衷于打造“闽南生态文化走廊”这样的豪华项目时,乡村老人却连最基本的医疗保障都难以负担。
那位75岁老农的身影,应当成为检验我们社会良知的镜子。
巧哥有话说:以前写三农评论发表的报刊少,巧哥坚持了20多年,由此成了在全国写三农评论杂文最多的人。如今写三农评论流量少,写的犀利,是限流,是删文,甚至被封号。但巧哥不改初心,依然为农民鼓与呼。
那是20年前,巧哥结集出版这些三农文章,书名叫《三农情结》,请鄢烈山先生作序,他竟然写了5000多字,标题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农民”,文中说:“每一个中国人,不论他出生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血管里流淌的都是农民的鲜血。中国农民的脊梁挺不起来,缺乏做人的尊严,哪怕你手里有出国护照,甚至有专机可在五大洲飞来飞去,你在文明世界里仍然不会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