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意识日”

华师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

融汇学科智慧 关注儿童成长

为孤独症儿童铺就温暖之路

让我们一起走进“星星孩子”的世界


在世界孤独症意识日到来之际

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

举办特色系列活动

用爱点亮星空

温暖成长之路

为“星星的孩子”筑起温暖桥梁‍‍‍





3月30日,为响应世界孤独症意识日的号召、提升公众对孤独症的认知与理解、营造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华师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以下简称“脑科院”)举办了“点亮星光,温暖同行”孤独症关爱月系列活动,特邀多位知名专家莅临现场授课、义诊,并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研学活动,以期给孩子们带来别开生面的科普体验。

儿童家长沙龙



当天上午,家长沙龙活动在脑科院脑成像中心举行。来自国内孤独症临床、科研和特殊教育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团队分别就“孤独症儿童情绪障碍及其对策”“特需人士性教育家庭干预策略”“如何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考虑个体化干预计划”“孤独症人士的职业化教育与规划“等主题展开分享。他们聚焦实际问题,从理论到实操为家长提供系统性指导,也为大众深入了解孤独症提供参考,化解“星星的孩子”的成长难题,为孤独症儿童的成长筑起爱的桥梁。

义诊专家咨询



在线下义诊环节,专家团队和脑科院王馨特聘研究员对来访的家长和儿童提供面对面义诊和暖心咨询。不同的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往往会面临不同的困扰,根据这一情况,他们为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家庭养育到特殊教育、身心发展到教育规划、幼小衔接到职业教育等不同维度和阶段的支持建议,促使家长和孩子进一步了解孤独症,助力每一个孤独症儿童继续探索属于他们的宽广天地。

认识神经多样性的学生研学活动




为了促使大众更了解孤独症,脑科院还举行了“认知神经多样性”主题研学活动。该活动面向中小学生,通过认识大脑的科普小课堂、参观脑影像中心、磁共振成像观摩、神经生物实验室和神经心理实验室参观等环节,以沉浸式体验打破认知壁垒,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习得知识,在互动中消弭偏见,进一步学习孤独症知识,认识大脑的奥秘。

科技的发展

为孤独症儿童的认知与康复

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助力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成长

让希望之光照亮他们的生活

用科学点亮“星星的世界”


华师脑科院以教育学、脑科学为核心,融合心理学、医学、神经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通过“认知(教育)-全脑-神经环路-分子基因机制”的研究模式,聚焦脑智发展促进、心理健康康复、神经精神疾病机理与诊疗,重点探索孤独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抑郁症等神经发育和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与创新康复技术,助力儿童青少年学习能力提升与身心健康发展。


“汉语自闭症儿童多模态交际障碍研究的多学科协同研究”

整体研究框架和子课题相互联系示意图


自闭症诊治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框架图

脑科院团队整合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领域专家,推动“医教融合”模式,为家庭、学校及医疗机构提供科学支持。目前,脑科院牵头主持了两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项目:一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自闭症儿童多模态交际障碍研究的多学科协同研究”,聚焦汉语语境下的社交障碍特征,研究团队通过多学科协同研究揭示其认知与神经机制,为临床精准评估与干预提供理论支撑;二是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自闭症诊治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聚焦基因诊断、动物模型及AI辅助工具开发,建立本土化筛查与精准治疗体系。



脑科院具有良好的科研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建有人脑高级功能研究平台(含脑成像磁共振实验中心、TMS实验室、脑电实验室等)、光学显微镜研究平台、模式动物神经生物学研究平台(含基因组学实验室、神经环路与行为实验室单细胞网络实验室)、脑科学转换医学研究平台(与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等开展临床合作)。现有西门子Prisma3.0T磁共振成像设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经颅磁刺激仪、眼动仪、流式细胞仪等先进设备,设备总值达5000余万元。2024年脑成像中心依托“脑计划”完成了儿童化环境改造,为儿童青少年脑科学研究搭建了国际领先的多模态数据采集平台。



脑科院累计开展科研项目84项,在Nature、Nature Human Behaviour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文190余篇,并开发了多模态影像分析、基因诊断技术及家庭康复云平台。目前,脑科院依托华师脑认知与教育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心理健康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等主要平台,与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等单位共建临床基地与产学研示范基地,深入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科研项目合作、资源与技术平台共享等,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未来,脑科院将持续深化脑智发育规律研究,致力于成为儿童康复领域的学术高地和实践引领者,为提升全民脑健康水平贡献力量。

科研与实践交织

共创出温暖的篇章

用关怀和耐心去陪伴

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

多元视角,陪伴“星星的孩子”启航

脑科学点亮健康恢复新希望


脑科院院长、教授翁旭初

翁旭初介绍,脑科学是一门以分子、细胞、环路到全脑的多层次研究为核心,致力于揭示意识、记忆等脑高级功能奥秘的学科。作为探索大脑结构与功能的综合学科,脑科学可为破解孤独症等神经发育疾病提供全新视角。翁旭初表示:“孤独症涉及数百个基因变异,不同个体症状差异极大,如同‘千人千面’。”传统诊断手段依赖儿童2-3岁后的行为观察,而脑科学通过婴儿甚至更早期的磁共振、AI影像分析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更早的生物学标记识别。

技术突破不仅体现在诊断层面,在干预方面,研究院创新应用神经调控技术,通过声、光、磁、电等精准刺激异常脑区,配合多模态行为训练,显著提升康复效果。随着神经调控技术与基因解析的突破,脑科学正将"不可见的脑疾病"转化为可量化、可干预的医学课题。科研成果的转化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社会认知的更新。脑科院始终注重构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对话桥梁,通过公众日沉浸式体验活动,帮助家长理解科学干预原理。“每个孩子的康复都关乎整个家庭的未来。”翁旭初说,未来脑科院将继续实现科研突破与成果转化,为“星星的孩子”点亮适应社会的曙光。

为孤独症儿童托起“安全网”


脑科院特聘研究员、团队核心骨干王馨

作为团队核心骨干,王馨长期从事孤独症领域的研究。她提出,由于孤独症的病因机制尚未明确,临床治疗通常使用教育干预的方式进行治疗。针对孤独症儿童实施早干预、早治疗是关键的第一步。王馨指出,由于幼儿大脑可塑性较高,科学及时的干预能显著提升康复效果。对此,她介绍了孤独症儿童早期表现的五个“不”症状:不应、不看、不指、不语、不当。家长可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进行筛查。

王馨特别强调家庭干预是孤独症儿童治疗的重要环节,包含三个层面。首先要预防性基础干预,所有家庭应在婴幼儿期主动学习早期育儿知识,通过高频亲子互动,促进潜在风险儿童的能力发展。其次,对于确诊的儿童建立起机构—家庭协同机制,同步康复机构的训练主题,在家庭场景中泛化训练内容,从而提高孤独症孩子的能力。第三,建立长期支持,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段为其提供不同的教育,从而契合孩子的发展需求。王馨认为,面对孤独症儿童康复的挑战,应构建家庭-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多方共同努力,方能为孤独症儿童创造包容性成长环境。

用耐心呵护每一个独特的灵魂


脑科院基础心理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任安琪

令任安琪记忆犹新的是活动当天下午的研学环节,她发现小朋友们的参与意愿和配合度很高,“耐心特别重要,我们会尽量满足小朋友的要求,陪他们聊天或者画画。”通过这次实践,任安琪发现,并非所有孤独症儿童都会展现文献里描述的状态,她用“多元化”一词总结本次活动,“孤独症的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不要用刻板印象看待这个群体”。

让知识化作陪伴的温暖力量


脑科院应用心理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魏嘉鸿

在此次活动中,魏嘉鸿负责前期策划和对接参加活动的家庭等工作。“陪伴”一词是魏嘉鸿对于本次活动的概括,“从孤独症儿童的视角出发,陪伴他们探索这个世界,会让他们有新的体验。”魏嘉鸿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帮助家长和儿童答疑解惑,他认为,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经验是他在这场活动中最大的收获,“用专业所学反哺社会,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他期待日后能有更多人在了解孤独症群体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此类公益活动。

科学突破诊疗瓶颈

携手共筑支持网络

用科学精准干预 用爱心温暖陪伴

为“星星的孩子”托举明亮未来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华南师范大学文创商店

来源丨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

采写丨林亚七 刘澍堃 邓芷晴 刘乐儿 李昕琳

曹宇翔 方晓璐 叶沛琪 莫健苗 樊晓庆

摄影丨罗昊 张家宁 李十一 吴炜铭 潘嘉淇 梁倩宁

制图丨林天明 吴桐桐

执行编辑丨陈仪娜 乐笑岩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周宪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水电费丨网费丨投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