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原创内容

在互联网上,孤独症儿童常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如何让“星星的孩子”获得更适宜的教育,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在4月2日“世界孤独症关注日”来临之际,半月谈记者走进国家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了解孤独症教育研究的最新进展。

国家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聚集了一支有多元背景的孤独症专职研究团队,专业横跨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医学康复等领域,研究团队聚焦孤独症儿童“教什么”“如何教”“在哪教”的核心问题,希望构建起“全支持课堂”体系,发展更符合我国国情的孤独症教育模式。

整合孤独症教育研究资源

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大部分患者在儿童时期就表现出症状,如不主动发起社交活动或交流模式独特刻板,对他人情绪和想法理解困难等。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孤独症患病率约为1%,我国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超过1000万。

由于孤独症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教育干预的方式改善症状,孤独症群体社会融入的问题便显得十分关键。《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提出,积极探索科学适宜的孤独症儿童培养方式,研究制定孤独症儿童教育指南,逐步建立助教陪读制度,为孤独症儿童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提供支持。

业内人士认为,长期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提升孤独症儿童康复和教育水平相关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入工作仍面临一些困难与问题。例如,基层不少学校辅助设施、助教资源、陪读机制尚不完善,孤独症儿童教育保障机制仍不够健全,相关教育研究力量“各自为战”,缺乏多学科协同的主阵地、主平台等。

为助力孤独症教育相关问题的解决,2024年12月,国家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启动会暨首届孤独症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标准建设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萧山校区举行。作为首个国家级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中心突破了以往省级及以下相关资源中心只指导一线教学的局限,承担起整合全国孤独症教育资源,建立国家孤独症教育标准,提供孤独症教育多学科融合方案的责任。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院长、国家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执行主任曹漱芹介绍,目前中心拥有一支多元背景的孤独症专职研究团队,专业横跨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医学康复等领域,孤独症教育成果曾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探索建立“全支持课堂”体系

曹漱芹告诉半月谈记者,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入教育要建立“全支持课堂”体系,该课堂应包括目标支持、内容支持、策略支持、环境支持和评价支持等多个方面,系统解决孤独症儿童“教什么”“如何教”“在哪教”的核心问题,努力让“星星的孩子”在求学时多一份温暖。

“建立‘全支持课堂’,要有标准、课程、教师、辅具、教学环境等全要素的支持。”曹漱芹表示,中心以科研项目为牵引,持续探索未来课堂的支持要素,每年完成5至10个项目,发展更符合我国国情的孤独症教育模式,平衡孤独症儿童所需的个性化教学和集体教学。

在标准制定方面,中心正在积极编制《孤独症儿童教育指南》,预计于今年发布。指南将列举孤独症儿童需要核心发展的领域以及可采用的教学方案方法,指导一线教师开展实践。中心将在标准构建上持续发力,建立儿童发展与学习标准、教师能力标准、环境建设标准等全链条标准体系。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中心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构建孤独症群体全生命周期培养体系的重点项目研究。该培养体系包含理论体系、课程体系、教学策略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计划覆盖3岁至22岁年龄段的孤独症教育。“尽管18周岁以上的公民就是成年人了,但考虑到孤独症群体存在与社会衔接困难的问题,培养体系还将特别制定18岁至22岁期间的培养任务,帮助孤独症儿童完成向社会的衔接过渡。”曹漱芹说。

打造“两舱一堂”教育品牌

据悉,国家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将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孤独症研究机构展开合作,每年输送教师到各地进行学习。中心还开展了为期5年的特殊教育公益项目“星星计划”,面向全国培养一线孤独症儿童骨干教师、教研员和校长,截至目前,“星星计划”培训到达陕西、云南、青海、江西等地,培养人员超200人次。

曹漱芹认为,“全支持课堂”还期待企业联动配合完成教具辅具、儿童行为监控系统、感觉管理系统等课堂关键要素的建设。目前,单个企业往往只关注到某个具体方面,缺乏整体部署,全国产教融合体系还有待建立。针对此情况,中心希望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为孤独症儿童研发陪读机器人、检测情绪变化的手环、辅助识别表情的智能眼镜等智能设备,提高“全支持课堂”教学质量。

此外,中心下一步还将继续打造“两舱一堂”孤独症教育特色品牌。“第一个舱是‘专业驾驶舱’,中心计划整合全国资源建立孤独症儿童的大数据模型,根据孩子的症状表现自动分析诊断,并推荐相应的教学策略;第二个舱是‘教师驾驶舱’,希望搭建一个虚拟课堂,让受训教师在里面认识不同类型的典型孤独症孩子,以游戏关卡形式逐步熟悉儿童情绪管理、课堂目标设计、有效策略提供、儿童表现评价等课堂关键环节,打破教师培训的时空限制。‘两舱’建成后也将极大支持‘全支持课堂’的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将持续围绕本土理论构建、系列标准研制、未来课堂创新、多元人才培养、特色资源建设和中国品牌推广六大核心任务,推动中心成为孤独症的学术创新策源地、教育政策高端智库、卓越人才培养基地、成果孵化辐射中心、涉外全景展示窗口和教育国际交流领航者。

半月谈记者:刘梓漪 顾小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