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商时期(尤其是夏朝)的影视作品极少,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历史、考古、文化、创作难度和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几个关键角度分析原因:
1. 「历史记载稀缺,夏朝存在争议」
史料匮乏:夏朝(约前2070–前1600)在《史记》等文献中仅有简略记载,缺乏直接文字证据,至今未被国际史学界普遍认可为信史。商朝(约前1600–前1046)虽因甲骨文和殷墟考古成为信史,但细节仍模糊。
考古挑战:二里头遗址被推测为夏朝都城,但缺乏“自证性”文字(如类似商朝甲骨文的“夏”字),导致学术界争议不断。影视创作需规避历史虚无主义风险。
案例对比:秦汉、三国、明清等时期有《史记》《资治通鉴》等系统史料支撑,而夏商连帝王世系都存在疑问(如《竹书纪年》与《史记》记载冲突)。
2. 「文化符号缺失,观众认知门槛高」
器物难复原:夏商时期的建筑(如夯土宫殿)、服饰(麻葛材质为主)、礼器(青铜器尚未普及到日常生活)等缺乏视觉参考,制作成本远高于明清题材(如故宫实景可直接取用)。
社会结构陌生:夏商的“巫政合一”制度(如商王兼任大祭司)、人祭习俗、部落联盟形态等,与观众熟悉的中央集权帝国差异巨大,难以引发共情。
案例对比:商朝相关的《封神演义》实为明代神话小说,影视化时需大量魔改(如2016年《封神传奇》被批“奇幻烂片”),严肃历史剧则面临“无人敢拍”困境。
3. 「商业价值不足,市场风险高」
IP认知度低:夏商缺乏如“秦始皇”“汉武帝”“诸葛亮”“雍正”等大众熟知的符号化人物,观众对“商汤伐桀”“盘庚迁殷”等事件兴趣有限。
投资回报失衡:复原夏商场景需搭建专属影视城(如夯土城墙、半地穴式房屋),但无法像横店明清宫苑那样复用摊薄成本,导致单集制作费可能突破500万元(远超普通古装剧)。
政策风险:涉及夏朝是否存在的争议可能触发历史观审查,如2020年某纪录片因将二里头直接称为“夏都”遭学界批评后被下架。
4. 「文化认同断裂,叙事难度大」
语言隔阂:商朝甲骨文约4500单字(仅破译1500字),且语法与后世差异巨大,若剧中人物说现代汉语会失真,用拟古语则观众难理解。
价值观冲突:商朝人祭(殷墟祭祀坑出土数千具人骨)、贵族酗酒(商纣“酒池肉林”非虚构)等习俗,在当代价值观下易引发争议。
案例对比:2023年电影《封神第一部》淡化商周更替的历史逻辑,转而强调“质子弑父”的戏剧冲突,本质是回避真实夏商叙事的妥协。
5. 「国际传播困境,文化输出乏力」
全球认知空白:国际观众熟知“中国四大发明”“长城”“功夫”,但对早于古希腊的夏商文明几乎无概念,影视化难以吸引海外市场。
符号竞争力弱:相较于埃及金字塔(前26世纪)、两河法典(前18世纪汉谟拉比法典),夏商缺乏具象化全球符号,连“司母戊鼎”都少有人知。
突破可能:考古进展与创作创新
考古新发现:若未来发现夏朝文字或确证二里头性质,可能催生《夏朝》影视IP(类似《敦煌》依托藏经洞文献)。
技术赋能:虚拟制片(如《曼达洛人》LED环幕技术)可降低场景复原成本,AI生成甲骨文时代服饰道具设计。
类型融合:借鉴《荒野猎人》原始生存叙事,或《维京传奇》部落文明视角,重构夏商题材的暴力美学与史诗感。
结语
夏商影视的缺席,本质是信史依据、文化认同、商业逻辑三重断裂的结果。与其强行拍摄“伪历史剧”,不如等待考古突破或探索神话改编(如《封神》系列),或许才是现阶段更务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