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作为中国民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后世许多人对他的遗憾感叹在于,蒋廷黻放弃了在史学上的耕耘,选择走上了政治道路,后人看过了蒋廷黻的作品之后,都是如此评价:

“中国从此多了一位无关紧要的政治家,却少了一位史学大家”,他大半生试图创造历史,并没有留下什么值得一提的政绩”,他们都认为如果蒋廷黻及早地重返学术工作,可能会留下更多的史学著作,可能会指导出更多的一流学者。

也是这么一位在史学界有着重要地位的人物,他的私人生活却非常的“不堪”。

因为蒋廷黻一直到离去,他都仍然没有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婚外情问题,他与原配妻子唐玉瑞打了离婚官司将近20年,原因就是他已经出轨了,甚至已经和新欢住在了一起,只不过唐玉瑞始终不愿意跟蒋廷黻离婚,多年以来闹出了许多闹剧。



最夸张的时候,唐玉瑞还举起牌子在联合国办公大楼的门口抗议蒋廷黻。

而蒋廷黻之所以会移情别恋,原因竟然是因为喜欢打牌,所以在牌桌上喜欢上的牌友,更令人想象不到的是,蒋廷黻所喜欢的这个牌友,是个有夫之妇。

蒋廷黻生于‬1895年12月,他生于湖南邵阳一户书香之家,自幼受传统教育熏陶。

1911年,清廷覆灭之际,年仅16岁的他怀揣救国理想,赴美求学,他先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立志以报界舆论影响中国。

他曾写道:

“报界能左右国家政治,我欲以社论唤醒社会。”



但‬一年后,他察觉新闻人多关注社会表象,所思所见难及深层,遂于1913年转入俄亥俄州奥伯林学院攻读政治学,希冀掌握治国理政的要义,但政治学的学习仍让他感到视野受限,他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省,认定唯有历史方能提供全面洞见。

于是在‬1919年,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主攻西洋史与政治史,1923年春,以一篇探讨欧洲历史变迁的哲学博士论文完成学业,带着对历史的深刻体悟归国,回国前,他已被南开大学聘为西洋史教授,遂未及返乡,直赴天津履职。

在‬讲台上,他旁征博引,从古希腊民主讲到法国大革命,试图以西洋经验启发学生对中国现状的思考,但在‬1923年夏,蒋廷黻‬父亲去世的消息传来,家中兄弟提议按乡俗请和尚念经。

蒋廷黻接到信,回信道:

“念经乃迷信之举,无实际意义。”



他深知,若全然拒绝,乡人或误解兄弟吝啬,于是建议:

“何不将此费用修缮附近庙宇,改为学校校舍,既纪念父亲,又惠及乡里?”

这一提议融合传统与新意,哥哥弟弟欣然应允,丧事由家中料理,他则计划年底回乡祭扫。

1923年12月,临近春节,蒋廷黻踏上归乡之路,他本欲低调探亲,却闻族人计划出村三里迎接,备鼓乐与彩旗,声势浩大,他即刻写信给主持庆典的二伯父,婉拒道:

“归期难定,庆典恐难成行,且不必铺张。”

他强调自己仅是归乡子弟,无需如此张扬,又忆及西洋简朴风气,恳请简化,伯父虽觉遗憾,仍依言取消仪式,可即便如此,蒋廷黻的‬族人热情未减,在蒋氏祠堂设盛宴款待,摆满乡间佳肴,执意请他坐首席。



面对这般情形,蒋廷黻推辞道‬:

“此宴为我而设,我若坐首席,恐失礼于长辈。”

但‬族人坚持:

“你不坐首席,宴会难开。”

他提议坐第二桌首席,第一桌留给伯父。这一折中之策,既顾全礼节,又显谦逊,最终为众人接纳,祭扫父亲墓地后,蒋廷黻亲赴庙宇查看修缮,这座位于村外的庙宇,原供奉土地神,香火不绝,丧事捐款到位后,庙内神像被移出,墙面粉刷一新,木窗透进光亮,桌椅整齐排列,黑板悬于墙上,化为一所简朴小学。

乡亲围聚,议论这位“洋博士”的新举,有人赞道:

“蒋家三少爷有见识,不念经还办了件好事。”



但也有人疑虑:

“庙改学堂,管用吗?”

蒋廷黻解释:

“念经仅是形式,教育才是未来。孩子们识字明理,比超度更有意义。”

对此‬,蒋廷黻‬回应他们‬:

“我是在乡间做了一个进步榜样。”

而‬学校开办后,首批学生多为附近农家子弟,识字率渐增,这所小学虽规模不大,却成为当地现代教育的开端,乡邻逐渐认可其价值。



1923年至1929年,他在南开大学教授西洋史,同时着手研究中国外交史,搜集清末外交档案,奠定学术基础,1929年,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邀他出任历史系主任,他赴北京履职,在清华,他革新教学,聘请雷海宗主持《中国通史》,以宏观视野激发学生兴趣。

为助教预留三年备课时间,确保课程品质,通过公开考试选拔人才,成绩优异者由清华资助赴美深造,如何炳棣即受益于此,他还依托清华国学研究院,培养史学骨干。

治史期间,他以原始资料为根基,编撰《近代中国外交史料辑要》上卷与中卷,收录清末外交公文与条约,著名学者李敖曾经评价:

“此书直接接触原料,为中国外交史导航。”

1938年,他在两个月内完成5万字的《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起点,梳理近代屈辱与抗争,史料扎实、见解独到,对于这本书,何炳棣赞道:

“薄薄一本,将史料吃透,融入独特看法,半个世纪难超。”,而‬这本书‬至今仍是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蒋廷黻‬在清华五年,打造出历史系的黄金时代,培养了一批史学人才。



所以客观来讲,蒋廷黻在从政之前,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教育人才,培养出了大量的文科精英,这一点,足以让蒋廷黻被称为真正的民国大师,不是那种带有贬义意义的。

1932年,对于‬蒋廷黻‬来说,这是非常特别的一年。

在这一年,陈果夫曾‬建议停办文、法、艺术专业,培养农工医人才以“生财”。

蒋廷黻批评陈果‬夫‬:

“中国虽穷,停办文法艺术岂能致富?大学满足求知与社会需要,忽视思想训练,教育难养全人。”

同样是这一年,他提议创办《独立评论》,发表政论针砭时弊,引起蒋介石注意,而后‬他被任命为行政院政务处长后‬,上任即拟定改革方案,他上任后就‬指出:

铁道部与交通部职能重叠,建议将铁道部改为运输部,统管铁路、空运、公路,交通部专管邮政、电报、电话,经济委员会与建设委员会冗余,应撤销,中国为农业大国,却无农林部,应设立以振兴农林。



1936年2月,他提交方案,这份方案可以说是引起的巨大的震动,因为在‬当时的中国,蒋廷黻‬在政治上以及各种政府职能上的‬创新想法,几乎没有什么人提到过,所以到了3月底,蒋廷黻‬被调任行政院秘书长,原职由翁文灏接替,但因为这些改革非常繁琐,蒋廷黻‬的‬建议‬未获采纳。

他虽感遗憾,但‬一年后,铁道部与建设部合并,经济委员会撤销,他的‬部分建议还是‬得以实现。

在重庆任职时,他面对电力不足,提出夏令时节约用电,每年4月1日将时钟拨快一小时,对于蒋廷黻‬的‬提议,孔祥熙等人反对:

“岂能人为改时间?”

他耐心解释:

“此法在西洋行之有效,可缓解用电压力。”

后美国人提类似建议,政府从又‬采纳,证明其可行,蒋廷黻‬对此只能悠悠一叹‬。



而‬他还批判公文程序繁琐,层层递交耗时长,形式重于实质,他倡导“分层负责”,要求单位领导明确中心任务,分配各科室,赋予负责人权限与责任,以任务完成度为评判标准。

蒋廷黻的态度是非常务实的:

“公文好坏,不在文字妥帖,而在问题解决。”

他‬当官‬之后‬,家乡亲友闻讯,纷纷求官。他委托在长沙的哥哥阻拦,表明:

“任何人我都不帮。若来南京,我不招待,若至长沙缺路费,我出钱送回,但不谋职。”

而‬蒋廷黻‬弟弟的小舅子不听劝赴南京,他托人送去路费,未予接见,除此之外‬,蒋廷黻‬的‬启蒙老师求职,他回应:

“若手头紧,我可资助米面,但官职无法安排。”



面对‬蒋廷黻‬“六亲不认”的‬态度‬,他的‬老师责他忘恩,他多次解释后,老师只得返乡。

在公家思维和教育的功劳上,蒋廷黻确实是令人称赞的人物,他让人最大的诟病,就是他的感情生活。

抗战后,蒋廷黻与妻子唐玉瑞的婚姻出现裂痕。

蒋廷黻喜欢打桥牌,牌艺精湛,他在政务处的下属沈维泰、沈恩钦夫妇均为他的牌友。

而蒋廷黻人到中年,才华出众,男性魅力十足,沈恩钦年轻貌美,风情无限,温柔体贴,两人日久生情,在牌桌、饭桌上经常眉目传情。

当蒋廷黻出任善后救济总署署长后,就即把沈氏夫妇一起调人该署,不久又以栽培的名义将沈维泰派到国外工作,1945年,蒋廷黻出任国民党政府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后,又以随员身份将沈恩钦带到纽约,沈氏夫妇离婚后,蒋廷黻向唐玉瑞提出离婚要求,唐玉瑞坚决表示反对。



无奈之下,蒋廷黻自作聪明地钻了一个法律空子,单方面在墨西哥办理了与唐玉瑞的离婚手续,并在纽约与沈恩钦正式结婚。

但是按照中美两国的有关法律,蒋廷黻在墨西哥办理的离婚手续是无效的,唐玉瑞先后在中国和美国法院起诉,均获得胜诉,虽然官司输了,但蒋廷黻还是与沈恩钦生活在一起。

因为有外交豁免权,中美两国法院对蒋廷黻的重婚行为,均未能予以处罚。唐玉瑞的律师劝导她,以后蒋廷黻不做外交官了,人最终还是你的。

唐玉瑞也非一般女子,她在纽约、华盛顿均有知交好友,每逢蒋廷黻到外参加社交活动,无论是演讲会、宴会,唐玉瑞总是不请自到坐在前排,设法与蒋靠近,以蒋夫人的名义与宾客们主动打招呼或交谈。



唐玉瑞的反制搞得蒋廷黻和沈恩钦很是尴尬,而蒋廷黻的对策一般是派人清场,或是派人安抚缠住唐玉瑞。

但唐玉瑞就是不放弃自己的权利,坚决不离婚,蒋唐两人的婚姻纠葛,一直成为纽约和华盛顿外交界的谈资。

这段奇异而又烦恼的婚姻纠结了近二十年,直到蒋廷黻在纽约病逝,这段婚姻官司还没有了结,唐玉瑞与沈恩钦在究竟谁是蒋廷黻“法律上的正当遗”问题上还在争执。经过亲朋好友的调解,双方才得以休战。

蒋廷黻他复杂的一生令人唏嘘不已,他感情生活的混沌,以及个人才华的高超,说明了一个人不可能是完美的,也不可能受到所有人认可,蒋廷黻似乎也从来不追求完美和人们心中的伟岸,他活得未必是大家所希望的样子,但却是他自己满意舒服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