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DeepSeek的爆火,人工智能(AI)热度持续攀升,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至全球。
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的战略部署,高校积极开设相关课程,中小学也将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打造全校必修课
2025年春季学期,北航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导论》通识必修课,带领同学们跨越学科边界探索AI。
面向4000多名不同学科的学生开同一门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为此,全校14个院系的55名教师组成团队进行课程建设,确保师资力量的专业性与跨学科融合能力。
目前,课程采用“24学时理论+16学时实验”的复合架构,以“感知-认知-决策”的人类智能演进逻辑为主线,
系统解析人工智能发展脉络与技术内核,同时结合文理工不同学科背景设计实验教学。
课后调研显示“时代”“发展”“丰富”“有趣”成为学生评价课程的高频关键词,授课教师亦普遍反映学生的参与热情远超预期。
北京科技大学
分文理量身定制
新学期,北科大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课》分为理工科版和人文社科版,带领同学们从多学科视角认识AI,打开对未来无限想象的空间。
面向理工科的课程为32学时,课程通过构建典型人工智能案例,深入剖析人工智能背后的原理,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核心技能,培养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
面向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开设的前沿交叉学科课程共16学时,课程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帮助学生掌握AI工具,在学术研究、内容创作、数据分析等场景中的创新应用方法,培养跨学科的技术思维与伦理意识。
北京建筑大学
增加学校特色内容
本学期,北建大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多位教师组成的精英教学团队,也开设了《人工智能导论》通识课程。
课程设计分为五大模块“通识基础、算法原理、前沿拓展实践实训和学校增设"。“学校增设”结合北建大特色增加了逻辑推理、数制转换等基础计算内容,为非技术背景学生打好计算基础。
同时,课程也兼顾了理工类和管文类学生的专业特色与学习目标,理工版注重技术深度,强化算法原理、工程应用及智能建造等方面的能力;管文版聚焦智能技术的场景化应用,强调在城市管理、文旅创意和商业分析等领域的实践探索。
高校正在重新定义人工智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一场场课堂革命打造技术创新的“加速器”。
这股“深度赋能”之风也即将吹进北京中小学校园。
今年3月,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要加快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与模式,
《方案》明确,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普及。学校可将人工智能课程独立设置,也可以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
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重在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各学段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注重有机衔接,全过程浸润人工智能伦理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稳妥、审慎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对此, 你怎么看?
编辑 | 京教君
内容来源 | 首都教育(ID:bjedunews)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京城教育圈」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为了更好的我们
欢迎 | 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走之前记得点个“心心”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