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成武县党集镇中心小学陆续转回了100多名当地农村学生,课间十分钟,都显得比以往热闹些。据全县2024年秋季学期的数据,当时该县农村学校回流学生就达到了1200余人。

他们曾就读于县城私立寄宿学校,或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异地求学。介绍这一情况时,校长孙全建语气中的情绪有些复杂。和其他的村小一样,党集镇中心小学也曾面临过严峻的生源流失问题。校园越来越冷清,成武县教育系统的所有人,不得不直面并思考乡村学校生源骤减的现实。

孙全建曾组织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深入沟通过,了解到流失生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跟着祖辈生活,缺少看管教育,甚至有些沾染上坏习惯。无奈之下,家长只能将孩子送往私立寄宿学校。

有效解法直指改办农村公立寄宿制学校,但资金资源都是门槛。党集镇中心小学的观点,与成武县乡村教育的变革不谋而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早在2024年,成武县投入5000万元,对党集镇中心小学等5个农村公立寄宿制学校进行标准化改造提升。

当地习惯称中心小学为“村小”。家门口的“村小”有了舒适的住宿条件,自然吸引了大量学生回流。为了让家长更放心,这些学校还为家长提供了务工岗位,家长可参与食堂及宿舍管理工作,这进一步加强了部分家长将孩子送进“村小”的意向。

开办寄宿制学校,意味着周内学生24小时在校,如何保证他们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答案藏在耳边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中。孙全建说,经过改建,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操场设施等硬件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为学校开设多样化、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集镇中心小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了有机融合,并开设了包括竹竿舞、乒乓球、二胡在内的24门特色课程,通过“选课走班”的形式,学生自由选择课程。这种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教学实践,重塑了教与学的关系,促进了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学生参加“校本课程”。

“校本课”的老师,即学生们最熟悉的任课教师。“想想你们年轻的时候,最喜欢什么,将兴趣传给孩子们。”号召教师队伍加入校本课程时,孙全建发出这样的号召。

这句话,激发了老师们初探“校本课程”的热情。“尽管部分老师并非专业出身,但他们全心全意投入教学,遇到不懂的内容也会虚心学习,与学生共同进步。”孙全建这样评价教师队伍。

党集镇中心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刘永梅与搭档接手了中草药学科的教学。“农村资源丰富,标本由学生们从家校采摘,师生共同认识研究,或能在孩子心中种下兴趣的种子。”刘永梅无比珍惜地收藏起学生做的每一幅标本。


课堂一侧,学生种下的藿香开始发芽。


刘永梅正在给学生上课,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中草药。

作为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实验区,成武县积极实施教育改革,通过开设“校本课程”和特色社团活动,如扎染工艺、武术与体育融合、劳动教育等,有效推动了乡村学校“五育融合”工作的蓬勃发展。如今,全县逐步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校有特色、班班有活动、生生有特长”的“五育融合”新格局。

汶上集镇是远近闻名的武术之乡,该镇中心小学积极将传统武术融入校本课程,结合“阳光体育”运动,通过梅花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锻炼学生的身体,还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与道德规范,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郜城第二实验小学专门成立扎染工坊,拓宽“校本课程”开设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这些特色课程不仅让校园热闹起来,更让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校本课”上,教师在纠正学生的二胡动作。

为了让好老师留在农村,成武县推行 "县管校聘" 制度,让城乡教师像 "轮岗上班" 一样流动起来,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解决了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显著缩小了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的师资差距。"以前音乐老师要跑好几个学校上课,现在每个村小都有专职音体美老师。" 成武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崇雷介绍,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投入,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通讯员 张天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