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沙出台了一项优待高层次人才子女的教育政策,引发了轩然大波。这波操作让普通家长直呼:“原来‘拼爹’才是终极躺赢技能!”







依据长沙公布的中考改革实施办法,自2025年起,高层次人才子女享受教育优待,实行单列,不纳入统招计划。

其实,中考政策中对高层次人才子女优待的不止长沙一地,很多地方中考政策中都有类似规定,只是长沙这次惹了众怒,其中的焦点主要在于D类高层次人才上。尽管长沙市教育局之后回应称,只有A、B、C三类高层次人才子女能享受单列的优待政策,且不会占用统招名额,不会挤占普通考生的录取机会,高层次人才子女同样需要参加中考,试卷与普通考生一致,最终录取时会结合成绩和政策做相应安排,但这依然无法打消公众的疑虑。



有家长调侃:“现在终于明白什么叫‘别人家的孩子’了,他们的赛道连雾霾都是金色的!”

也有家长提出质疑:“都说教育公平,现在倒好,直接给VIP中P开绿色通道。普通孩子的努力在‘人才证’面前一文不值?”对此,教育部门回应称:“这是为了吸引高端人才,促进城市发展。”但这潜台词在老百姓听来好像是在说:“你孩子做不到的,让人才的孩子来做吧!”



而中南大学教授博导梁步阁发视频说:其实大家都误会长沙的这次改革了!大家要站在一个全局的角度来理解这个实施方法的良苦用心啊,如果大家把这个高层次人才换一个身份,换成军人或者烈士家属,大家肯定就不会不同意了!现在我们是在打科技战,科技战中的产业英雄子女,享受优待,这是无可厚非的。这个实施办法这是在吸引英雄,这不是在吸引人才啊!现在在科技发展中做贡献的科技人才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他们的子女享受优待这怎么能叫享受特权呢?他们做出了巨大的付出,没有时间陪自己的孩子,给他们优待怎么了?所以大家不要被媒体误导啊!有本事你也搞一个deepseek,你看你能不能受到优待!



看完之后我想说,这位梁博士对大家的误导好像更严重吧。这条实施办法里的高层次人才真的能用军人烈士来进行类比吗?

依据长沙市人民政府官网2021年发布的《长沙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长沙市高层次人才划分为A类、B类、C类、D类4个层次。A类为“国际顶尖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B类为“国家级领军人才”,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等;C类称为“省市级领军人才”,囊括“芙蓉学者”特聘教授、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等;D类称为“高级人才”,包括重点产业领域连续两年以上年度应纳税工资薪金50万元以上的人才等。



请问这里面的高层次人才真的能和军人烈士相提并论吗?

首先,军人守护的是国家安全底线,而科技人才创造的是经济效益,二者根本不在同一价值维度。而且,说对社会的贡献的话,教师、医生、消防员等这些群体的贡献难道就不伟大吗?按照这个逻辑,请问哪一个群体不应该为子女开辟升学通道呢?

其次,军人烈士的优待是国家对生命风险的补偿,而无论是企业研发人员还是高校教授,其劳动成果已通过薪资、股权、职称等市场化机制获得回报。而这里面科技人才的高薪、股权、社会地位是对其专业能力的市场化定价。所以,那位梁教授主张的,其实是要求社会为同一份劳动支付双重报酬。

第三,军人的职业具有强制性与奉献性,而科技人才从业属于自由选择。用“没时间陪孩子”索取教育特权,这等同于把个人的职业选择成本转嫁给了整个社会。

总之说白了,将军人烈士的勋章和年薪合同混为一谈,这不就是用道德绑架为特权开路吗?

要知道,长沙市D类人才标准里第七条清楚的写着“年薪50万元以上”的指标,以及第八条写着,“其他相当于上述层次的人才”,这样的标准,要么赤裸裸地将教育特权与财富收入挂钩,要么定义模糊。所以,这在大众看来,这不都是权力寻租的空间吗?

尽管官方声称“高层次人才子女需参加中考”,但“结合成绩和政策做相应安排”这样缺乏清晰细致说明的模糊表述,这怎么能够让大众消除心中的疑虑呢?这怎么能让人信服呢?毕竟,优质高中的资源只有那么多,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如何能做到“不挤占”?如何能让“单列”不影响公平?恐怕还需要进一步地说明。



要知道,在普职分流的大背景下,中考的竞争愈发激烈,不仅被视为“小高考”,在很多家长眼中,甚至中考已经是比高考更关键的升学节点,也是众多普通学子凭借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在这样的考试中,对高层次人才子女给予优待,会引发“拼爹”“不公平”的质疑,一点也不奇怪。而大家恐惧的,无非就是公平两个字会被践踏!



而针对这样的恐惧,教育部门的回应是:“这是为了吸引高端人才,促进城市发展。”



也就是说,这个实施办法好像看上去是在为城市发展铺路。但通过牺牲教育公平来吸引高端人才,这样的策略不仅未能触及人才引进的核心矛盾,更在资源分配、社会公平、城市信任等多个层面埋下深重隐患。这暴露出了政策设计者的结构性短视和逻辑的荒谬。

现如今,各大城市为了吸引人才,纷纷推出子女教育优待政策。长沙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城市,试图通过“教育福利”增强人才吸引力。然而,将中招与人才政策捆绑,本质上是以教育公平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收益。有专家的专业评论指出,此类政策可能源于地方政府“KPI考核”压力。例如,将人才引进数量、产业经济指标与教育政策挂钩,导致教育部门被迫让渡公平性原则。

但这样的决策其实本质是将教育异化为了地方“人才贿赂”的工具,它本身并不产生人才,而是在为了地方业绩在跟别的地区争抢人才,其短视性在于将城市竞争力简化为“特权交易”,其荒谬性在于用物质标准亵渎人才精神,其危害性在于以公平为代价透支社会信任。



我们可以理解一个城市的求贤若渴,但不能以破坏教育公平、背离民心所向为代价。

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在于通过公平机制培育大量本土人才,而不是用教育特权去吸引别的地方的少数精英。

当教育作为某种“人才交易”的筹码的时候,其本质是城市竞争力不足的焦虑投射,这种饮鸩止渴的策略,终将因破坏公平而反噬城市吸引力。

真正的人才吸引政策应聚焦产业生态、科研平台、城市治理等核心竞争力,而非以教育特权为诱饵。

招揽人才可以热情洋溢,可以拿出真金白银,但不能去剥夺普通人的获得感和安全感,当寒门学子发现“努力不如投胎”的时候,社会流动通道的封锁将引发更深层的系统性危机。

所以,如何在招揽人才和保障公平之间求得平衡,城市的管理者应该三思而后行啊。



本期推荐书籍:《教育的重建》——杨东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