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榜“求贤令”念好“人才经”
打造“来南安·会成功”的引才聚才生态
近日,南安出台《“来南安·会成功”引才聚才专项行动方案》,实施广聚英才、校地联培、科创赋能、赛会集智、安栖雅居“五大行动”,集成推出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服务16条硬核举措,全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人才“强磁场”,推动“科产城人”协同发展。
☟ 点击图片 查看方案 ☟
全域联动 全员引才
吸引人才“向南而行”
在“广聚英才”行动中,南安打破传统引才藩篱,从以往“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全员引才新格局。以乡镇(街道)、涉才工作部门为主,整合发动乡贤能人、校友会、留联会、行业商协会等社会各界力量,壮大引才工作队伍,使更多社会资源投入招才引智工作。
为突破地域限制,南安创新推出“飞地引才”模式,建立跨区域人才共享机制,推动乡镇(街道)打破行政壁垒和产业局限,将本地难以承接的人才(团队)推荐转引至适配之地,促进人才流动、资源共享。此外,设立“梧桐奖”“伯乐奖”“云梯奖”“金桥奖”等四大荣誉奖项,对引才、荐才表现突出的组织机构给予最高10万元/人的奖励,激发各方引才积极性。
在引才平台建设方面,南安强化内外联动。对外,在南籍人才集中的高校和城市,布局设立一批“引才工作站”、聘任一批“引才大使”,定期开展“南籍人才故乡行”系列活动,让其为家乡代言、为家乡揽才,把“南安人经济”变为“南安经济”。对内,每年筛选一批掌握关键技术、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助力其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站、特级人才实验室等高端人才集聚平台。
华侨大学研究生在盛誉机械设备公司生产车间研究技术难题
校地联培 产教融合
让校企“攀亲结缘”
位于联东U谷的泉州市盛誉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与华侨大学共建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助力企业攻克电主轴热伸长抑制等核心技术难题,实现产品性能大幅提升,生产成本降低25%,年产值增加2000万元。
“企业知行业痛点但不懂专业技术,高校团队有专业知识但不熟悉行业痛点”,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人才配置存在“错位”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南安以“企业所需、高校所能、地方所用”为出发点,基于对共同需求的理解与认可,创新开展“校地联培”行动,设立研究生校地联合培养基地,支持合作院校的硕博研究生参与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的项目攻关、课题研究,打通“需求-培养-使用”闭环链条,此举既解决了校地合作中的“水土不服”,又破除了高校人才培养“闭门造车”的弊端,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良好生态。
联培期间,可为研究生提供最高2000元/月的生活补贴和免费住房,为导师团队提供硕士研究生不少于5万元/年/生、博士研究生不少于10万元/年/生的助研经费,优秀联合科研项目最高可获100万元创新奖励。期满后留南就业创业的,还可享受“首年免租、次年5折、第三年7.5折”的租房优惠。
南安科技人才创新中心、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泉州芯谷南安科创中心
科创赋能 生态优化
打造创新创业“成长摇篮”
“安其业”才能“尽其才”,“尽其才”才能“成其业”。为人才厚植成长成才所需环境,是实现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关键所在。
南安聚力打造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南安科技人才创新中心、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泉州芯谷南安科创中心“创新策源地”,推出6.2万平方米办公区、23.7万平方米厂房,并提供创新孵化、金融支持、产业投资、赛会活动等创新生态资源,助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让人才有创业空间、有用武之地、有价值认同。
此外,南安还采取“市场运营+政府补贴”模式,盘活45万平方米人才房、25万平方米国有企业闲置用房,用于建设人才驿站和人才周转房。配套出台人才住房保障政策,为人才提供适配房型、拎包入住、租金减免的住房保障。对符合条件的人才,更是推出“五年购房半价、十年赠送产权”的优惠政策,打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和人才友好型城市。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南安通过开展引才聚才专项行动
让人才近悦远来,创新竞相迸发
为推动经济社会全方位高质量
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记者:洪丽燕 通讯员:苏少艺 洪静美 陈伟鹏 | 编辑:尤逸群
一审:尤逸群 | 二审:黄种成 | 三审:蔡毅
点亮和
转发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