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祭祖追思的节气,也是万物“吐故纳新”的养生黄金期。此时天地阳气升发,人体肝气旺盛,但乍暖还寒、湿气渐增的气候易引发旧疾。《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清明养生重在“疏肝健脾、扶阳祛湿”。



饮食:滋养脾胃,疏肝理气

清明饮食应遵循“减酸增甘,调补脾胃”的原则。中医理论认为,春季肝气本就旺盛,若再食用过多酸性食物,会使肝气过于亢盛,进而克伐脾胃。像山楂、话梅这类酸性食物,此时应适当减少摄入。相反,多吃甘味食物能滋养脾胃。糯米、南瓜、胡萝卜、红薯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它们不仅可做成丰富多样的美食,还能有效增强脾胃功能。山药更是健脾的佳品,无论是煲汤、清蒸还是熬粥,都能发挥其补脾益胃的功效。

清明时节的应季食材对养生也十分有益。春笋味道鲜美,富含膳食纤维,有化痰、消食、通便的作用,很适合“三高”人群和肥胖者食用。但春笋性寒凉,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还有艾叶,其具有升阳气、散寒湿的特性。传统的青团,便是用艾草汁与糯米粉制作而成,食用后可起到预防外感的作用。不过,有肠胃宿疾的人,需趁青团温热时少量食用。



起居:早睡早起,多沐晨光

春季阳气升发,在清明期间,人们应顺应这一规律,做到早睡早起。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让肝脏在夜间得到充分休息,完成自我修复。早晨,随着太阳升起,应适时起床,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接受晨光的沐浴,这有助于激发体内阳气。中午11点到1点是午时,心经当令,此时小憩一会儿,哪怕只有20分钟,也能使下午精力充沛。

此外,居住环境也需注意。春季气候多变,有时阴雨连绵,室内易潮湿。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止湿气积聚。床上用品也要勤换洗、晾晒,避免滋生细菌和螨虫。

运动:动静结合,适度锻炼

清明时节,大自然生机盎然,是进行户外活动的好时机。漫步在山间小道,登山赏景,能让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放风筝也是不错的选择,在奔跑和抬头仰望的过程中,全身气血得以畅通,还能有效缓解眼部疲劳。对于喜欢安静的人来说,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运动项目是理想之选。这些运动动作缓慢、柔和,能调节呼吸,平衡身心,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但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尤其是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避免大汗淋漓,以免损伤阳气和津液。



情志:疏肝解郁,保持乐观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清明期间,若情绪长期处于压抑、焦虑状态,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因此,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可以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还可以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丰富生活内容。

同时,多晒太阳对调节情绪也大有裨益。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分泌血清素,这种物质能改善情绪,减轻抑郁症状。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到户外晒晒太阳,不仅能愉悦心情,还能促进钙的吸收,增强骨骼健康。

穴位按摩:刺激经络,调和阴阳

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激发经络气血运行,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每天用拇指按揉太冲穴3 - 5分钟,能起到疏肝理气、平肝潜阳的作用,尤其适合情绪急躁、血压偏高者。

足三里穴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经常按摩足三里,可增强脾胃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可以用手掌拍打或用拇指按揉足三里,每次10 - 15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清明时节,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殊时期,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方面入手,遵循中医养生原则,顺应天时,调和阴阳,为全年的健康生活开好头。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收获健康的体魄和美好的生活。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人民医院 陈址坊

【温馨提示】点个关注,这里有大量专业的医学科普,为您揭秘手术麻醉的那些事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