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脏腑兼证
(一)心肾不交证
1.含义 心肾不交证是指心与肾的阴液亏虚,虚火内扰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2.证候表现 心烦失眠,惊悸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梦遗,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便结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3.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忧思劳神太过,郁而化火,耗伤心肾之阴;或因虚劳久病,房事不节等导致肾阴亏耗,虚阳亢动,上扰心神所致。
4.辨证要点 以心烦失眠,腰酸耳鸣,梦遗与虚热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心肾不交水火失,腰膝酸软失眠悸,梦遗尿黄五心热,晕鸣健忘大便秘。潮热盗汗咽干烦,舌红少苔脉数细。


(二)心肾阳虚证
1.含义 心肾阳虚证是指由于心肾阳气虚衰,失于温煦,气化失司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2.证候表现 畏寒肢冷,心悸怔忡,胸闷气喘,肢体水肿,小便不利,神疲乏力,腰膝酸冷,唇甲青紫,舌淡紫,苔白滑,脉弱。
3.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心阳虚衰,病久及肾;或因肾阳亏虚,气化无权,水气凌心所致。
4.辨证要点 以心悸怔忡、肢体水肿与虚寒之象并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心肾阳虚唇甲青,小便不利肢体寒;心悸怔忡胸闷喘,肢体浮肿腰膝酸。朦胧欲睡神疲乏,脉弱苔白舌淡紫。

(三)心肺气虚证
1.含义 心肺气虚证是指心肺气虚,其功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2.证候表现 胸闷,咳嗽,气短而喘,心悸、动则尤甚,吐痰清稀,神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脉弱或结或代。
3.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累及于心;或因年老体虚,劳倦太过等,使心肺之气虚损所致。
4.辨证要点 以咳喘、心悸、胸闷与气虚之象共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心肺气虚咳喘甚,心悸气短与胸闷;动则加剧神疲乏,吐痰清稀声低懒,自汗面白唇淡紫,舌淡苔白弱结代。

(四)心脾气血虚证
1.含义 心脾气血虚证是指心血不足,脾虚气弱所表现的证候。
2.证候表现 心悸征忡,头晕,多梦,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或见皮下紫斑,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面色萎黄,舌淡嫩,脉弱。
3.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久病失调,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生化不足;或因慢性失血,血亏气耗,渐致心脾气血两虚。
4.辨证要点 以心悸失眠、食少腹胀与气血亏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心脾两虚气血虚,食少腹胀兼便溏,心悸怔忡皮紫斑,头晕健忘神乏疲,面黄脉弱舌淡嫩,月经量少色淡漓。

(五)心肝血虚证
1.含义 心肝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心肝失养所表现的证候。
2.证候表现 心悸,多梦健忘,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肢体麻木、震颤,女子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舌质淡白,脉细。
3.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思虑过度,失血过多,脾虚化源不足,久病亏虚等所致。
4.辨证要点 以神志、目、筋、爪甲失养与血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肝血不足难养心,失眠多梦心悸慌;头晕目眩肢震麻,面白经少甚则闭。目干模糊易健忘,爪淡脉细舌淡白。

(六)脾肺气虚证
1.含义 脾肺气虚证是指脾肺两脏气虚所表现的证候。
2.临床表现 食欲不振,食少,腹胀便溏,久咳不止,气短而喘,声低懒言,乏力少气或吐痰清稀而多,或见面浮肢肿,面白无华,舌质淡,苔白滑,脉细弱。
3.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子病及母,影响脾气,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土不生金,累及于肺所致。
4.辨证要点 以咳嗽、气喘、咯痰、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
速记歌诀:脾肺气虚常咳喘,面部虚浮白无华,纳少腹胀大便溏,久咳气短痰清稀,声低肢肿乏力现,舌淡脉弱苔白滑。

(七)肺肾阴虚证
1.含义 肺肾阴虚证是指肺肾阴液亏虚、虚火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2.证候表现 咳嗽少痰,或痰中带血,或声音嘶哑,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骨蒸潮热,盗汗,颧红,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3.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久病及肾;或房劳太过,先天不足,老年体弱,肾气亏虚,纳气无权所致。临床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喘甚为辨证要点。
4.辨证要点 以干咳、少痰、腰酸、遗精及虚热症状为主要表现。
速记歌诀:肺肾阴虚虚火灼,干咳痰少甚咯血;音哑咽干盗汗瘦,腰酸颧红骨蒸热。男子遗精女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八)肝火犯肺
1.含义 肝火犯肺证是指肝火炽盛,上逆犯肺,肺失肃降所表现的证候。
2.证候表现 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胀头晕,面红目赤,口苦口干,咳嗽阵作,痰黄稠黏,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3.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郁怒伤肝,气郁化火;或邪热内蕴,肝火炽盛,上逆犯肺;或邪热蕴肺,咳甚牵引胸胁,影响肝气升发,郁而化火犯肺所致。
4.辨证要点 以咳嗽或咯血、胸胁灼痛、易怒及实火内炽之象并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木火刑金气郁化,肝火犯肺咳牵胸,口干口苦头胀晕,咳嗽痰黄甚咯血,胁胀急躁面目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九)肝胃不和证
1.含义 肝胃不和证是指肝气郁结,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2.证候表现 胃脘、胁肋胀满疼痛,走窜不定,嗳气,吞酸嘈杂,呃逆,不思饮食,情绪抑郁,善太息,或烦躁易怒,舌淡红,苔薄黄,脉弦。
3.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4.辨证要点 以胸胁、胃脘胀痛或呃逆、嗳气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肝胃不和多情志,胃脘胁肋胀痛窜,嗳气呃逆吞酸杂,不思饮食情志抑,烦躁易怒善太息,舌红脉弦苔薄黄。

(十)肝郁脾虚证
1.定义 肝郁脾虚证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2.证候表现 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食少,腹胀,肠鸣矢气,便溏不爽,或腹痛欲便,泻后痛减,或大便溏结不调,舌苔白,脉弦或缓。
3.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横乘脾土,或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损伤脾气,脾失健运,土反侮木,肝失疏泄所致。
4.辨证要点 以腹痛肠鸣、胸胁胀满、纳少便溏等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肝郁脾虚胸胁窜,太息腹胀纳呆伴,肠鸣矢气溏不爽,腹痛欲泻泻后松;急躁易怒便溏结,脉弦或缓舌苔白。

(十一)肝肾阴虚证
1.定义 肝肾阴虚证是指肝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腰酸胁痛、眩晕、耳鸣、遗精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2.证候表现 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胁痛,腰膝酸软,口燥咽干,失眠多梦,低热或五心烦热,颧红,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
3.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久病失调,阴液亏虚,或因情志内伤,化火伤阴,或因房事不节,耗伤肾阴,或因温热病久,津液被劫,均可导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虚热内扰。
4.辨证要点 以腰膝酸软,遗精、耳鸣、胁痛及虚热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肝肾阴虚水不足,肾水不能养肝木;头晕目眩腰膝软,失眠胁痛烦热鸣。遗精经少口燥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十二)脾肾阳虚证
1.含义 脾肾阳虚证是指脾肾阳气亏虚,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2.证候表现 腰膝、下腹冷痛,畏冷肢凉,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便质清冷,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面色㿠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3.证候分析 本证多由久泻久痢,脾阳损伤,不能充养肾阳,或寒湿,肾阳受损,不能温暖脾阳,导致脾肾阳气同时受到损伤,虚寒内生,温化无权,水谷不化,水液潴留。
4.辨证要点 以久泻久利,腰膝冷痛及虚寒之象并见为辨证要点。
速记歌诀:脾肾阳虚命火衰,五更泄泻完谷溏;形寒面光腰膝冷,畏冷肢凉久泻痢,面㿠身肿尿不利,舌胖苔滑脉沉迟。

二、气血津液病
一、郁证
病证歌诀: 郁证肝柴气郁丹, 痰郁半厚心神甘, 心脾需归肾天丸。

1.肝气郁结证——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证——丹栀逍遥散3.痰气郁结证(梅核气)——半夏厚朴汤4.心神失养证(脏躁)——甘麦大枣汤5.心脾两虚证——归脾汤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二、血证
病证歌诀:鼻衄热菊胃玉肝龙气血归汤,齿衄胃火清心阴虚地黄,咳血燥桑肝泻阴虚百合,吐血胃泻肝龙气血归摄,便血肠槐气归脾,脾胃黄土虚寒止,尿血下蓟肾虚知,血不统脾,肾不固比,紫斑血热十灰散,气血归脾阴虚茜。

(一)鼻衄
1.热邪犯肺证——桑菊饮
2.胃热炽盛证——玉女煎
3.肝火上炎证——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证——归脾汤

(二)齿衄
1.胃火炽盛证——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证——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三)咳血
1.燥热伤肺证——桑杏汤
2.肝火犯肺证——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证——百合固金汤

(四)吐血
1.胃热壅盛证——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证——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证——归脾汤

(五)便血
1.肠道湿热证——地榆散合槐角丸
2.气虚不摄证——归脾汤
3.脾胃虚寒证——黄土汤

(六)尿血
1.下焦湿热证——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证——归脾汤
4.肾气不固证——无比山药丸

(七)紫斑
1.血热妄行证——十灰散
2.阴虚火旺证——茜根散
3.气不摄血证——归脾汤

三、痰饮
病证歌诀:
痰饮
心下满闷名痰饮,阳虚苓桂术甘斟,饮留胃肠遂半夏,虚实主次应细分。

悬饮
邪犯胸肺柴枳长,若停胸胁十枣良,络气不和香附使,阴虚内热沙麦尝。

溢饮
淫溢肢体溢饮名,发表化饮症能平,小青龙汤加减用,表寒里饮定可清。

支饮
支饮触发为邪实,寒邪伏肺青龙施,苓桂术甘或肾气,缓解脾肾阳虚时。
(一)痰饮
1.脾阳虚弱证——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

(二)悬饮
1.邪犯胸肺证——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证——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
3.络气不和证——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证——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三)溢饮
表寒里饮证——小青龙汤

(四)支饮
1.寒饮伏肺证——小青龙汤
2.脾肾阳虚证——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四、消渴
病证歌诀:
上消肺热消渴方,中消胃热玉女养,气阴七味下肾黄,阴阳金匮滋补强,盲聋杞菊明目黄,疮毒痈疽五味帮。

(一)上消
肺热津伤证——消渴方

(二)中消
1.胃热炽盛证——玉女煎加减
2.气阴亏虚证——七味白术散加减

(三)下消
1.肾阴亏虚证——六味地黄丸加减
2.阴阳两虚证——金匮肾气丸加减

并发症
1.白内障、雀盲、耳聋——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
2.疮毒痈疽——五味消毒饮

五、汗证
病证歌诀:
汗证肺卫玉屏风,桂枝黄芪亦可主,心血不足归脾来,养血补心自可书,阴虚火旺归六黄,邪热郁蒸龙胆处。

1.肺卫不固证——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
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加减
3.阴虚火旺证——当归六黄汤加减
4.邪热郁蒸证——龙胆泻肝汤加减

六、内伤发热
病证歌诀:
内伤发热阴清骨,血归阳肾气中补,气郁丹栀血瘀府,痰湿郁热黄中需。

1.阴虚发热证——清骨散或知柏地黄丸
2.血虚发热证——归脾汤
3.气虚发热证——补中益气汤
4.阳虚发热证——金匮肾气丸
5.气郁发热证——丹栀逍遥散
6.痰湿郁热证——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或三仁汤
7.血瘀发热证——血府逐瘀汤

七、虚劳
病证歌诀:
气虚
气虚主在肺脾脏,补肺加味肺虚良,心气虚则七福饮,肾气加减大补煎。

血虚
血虚须辨心与肝,养心四物汤效验。

阴虚
阴虚在肺沙麦擅,心亏天王补心丹,脾胃阴虚汤益胃,肝肾补肝左归丸。

阳虚
阳虚里寒为征象,心用拯阳保元汤,附子理中温脾土,右归丸方复肾阳。

(一)气虚
1.肺气虚证——补肺汤
2.心气虚证——七福饮
3.脾气虚证——加味四君子汤
4.肾气虚证——大补元煎

(二)血虚
1.心血虚证——养心汤
2.肝血虚证——四物汤

(三)阴虚
1.肺阴虚证——沙参麦冬汤
2.心阴虚证——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证——益胃汤
4.肝阴虚证——补肝汤
5.肾阴虚证——左归丸

(四)阳虚
1.心阳虚证——保元汤
2.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
3.肾阳虚证——右归丸

八、癌病
病证歌诀:
癌病气郁化越鞠,热毒犀角瘀血府,湿热龙胆五味毒,气阴地黄血十补。

1.气郁痰瘀证——越鞠丸合化积丸加减
2.热毒炽盛证——犀角地黄汤合犀黄丸加减
3.湿热郁毒证——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4.瘀毒内阻证——血府逐瘀汤加减
5.气阴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加减
6.气血双亏证——十全大补丸加减

九、厥证
病证歌诀:
厥证气实五通关,虚者生脉四味赞,血厥痰者需导痰,实者羚角通瘀煎,虚证独参养荣安。

(一)气厥
1.实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
2.虚证——急用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继用四味回阳饮

(二)血厥
1.实证——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加减
2.虚证——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荣汤
3.痰厥——导痰汤加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