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日,解放军展开了针对台海局势的军事推演,模拟敌机袭击上海的情景。

在这场持续多轮的兵棋推演中,解放军运用了最新研发的三部雷达系统,成功探测到了180公里外的隐身战机F-22的身影。

虽然如此,这并不意味着解放军可以轻松应对这一威胁。



现代战场上,敌方的高机动性战机和超音速导弹使得任何防御系统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即便是以色列在面对伊朗200枚导弹的攻击时,依靠先进的防空系统,也未能完美拦截所有来袭目标。

那么,面对如此强大的空中威胁,解放军的防御体系是否能够经得起真实战场的考验?



1949年的上海攻坚战

1949年5月12日,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站在上海战线前,面对的是国民党汤恩伯苦心经营的一道坚固防线。

这道防线汤恩伯投入了大量心思,试图靠它挡住解放军的步伐。

当时的情况很明确,粟裕接到的任务相当棘手,既要把守城的20万国民党军队彻底歼灭,又得确保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不被战火毁得面目全非。



汤恩伯把月浦和杨行两个地方的防御工事当成了浦西的命根子。那里的钢筋水泥碉堡群修得密密麻麻,远远看去就像一堵打不穿的墙。

碉堡之间还有战壕和火力点互相连接,布置得滴水不漏,摆明了是要死守到底。



为了鼓舞士气,汤恩伯还特意跑到了龙华机场,召集手下的将领开了一场作战会议。

会上他放出狠话,说要把上海变成“第二个斯大林格勒”,意思是哪怕打到最后一人,也要让解放军付出惨重代价。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出了名的血腥硬仗,汤恩伯显然是想用这种比喻给部队打气,同时也给自己壮胆。



不过,粟裕可没打算跟汤恩伯玩这种硬碰硬的游戏。

他指挥的第三野战军早就摸透了国民党防线的底细,知道正面强攻只会让双方都损失惨重,尤其是上海这座城市,恐怕会毁得不成样子。

于是,解放军这边想出了一招特别接地气的办法——用铁锹挖战壕,悄悄逼近敌人的碉堡群。



部队的战士们扛着铁锹,趁着夜色或者地形的掩护,一点一点往前挖,战壕越挖越近,最后几乎就贴到了碉堡的眼皮子底下。

这种战术听着简单,但操作起来需要极高的纪律性和协调性。

战士们得在敌人的枪口下保持安静,挖土的动作还得快而稳,稍有不慎就可能暴露位置,招来炮火。



挖着挖着,解放军的战壕就形成了一张网,把月浦和杨行的碉堡群围了起来。

等到时机成熟,部队突然发起进攻,从战壕里冲出去,直接杀到碉堡跟前。

这时候,国民党守军才发现大事不妙,可惜已经晚了。



碉堡群本来是靠着彼此的火力支援才能撑住局面,但解放军贴得太近,火力网根本发挥不出来,反而变成了各自为战的孤立目标。

战士们用手榴弹、炸药包一个接一个地炸开碉堡口,再顺着突破点往里打,硬是把汤恩伯吹嘘的“第二个斯大林格勒”给拆得七零八落。



这种靠铁锹挖出来的胜利,历史上有个挺贴切的名字,叫“地平线下的战斗”。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整个过程几乎都在敌人视线之外进行,碉堡里的守军压根儿没察觉到解放军是怎么摸过来的,等反应过来时,仗已经打到了家门口。



到了现在,科技发达了,当年的战术也没被丢进故纸堆。

一些计算机推演系统里还专门保留了这种用铁锹挖战壕的模型,研究人员通过模拟发现,这种近距离突破的思路其实跟现代电子对抗有不少共通之处。

比如说,现在的近场算法优化,就是要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找到敌人的弱点,然后一击命中。



2024年的兵棋推演:上海防御升级

到了2024年11月,解放军已经针对台海局势的潜在风险展开了密集的军事准备,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围绕上海的防御体系进行反复测试。

这一天,解放军至少完成了十轮兵棋推演,模拟的场景是上海这座经济命脉城市遭遇敌方战机袭击后的应对措施。

推演中,解放军动用了国防大学研发的一种特殊算法,这种算法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和实战数据验证得来的成果。



配合这个算法的,是三套部署在陆地上的雷达系统,它们联手工作,形成了一张无形的探测网。

香港媒体后来报道了这件事,提到解放军在这轮推演里成功实现了远距离探测——在180公里外就锁定了敌方的隐身战斗机,比如美国引以为傲的F-22和F-35。



如果换成非隐身战机,比如F-15或者F-16这种老牌机型,探测距离直接拉长到450公里。这个距离有多夸张呢?

450公里差不多是从上海到福建福州的直线距离,也就是说,敌机还没飞到一半,解放军就已经能清楚知道它们的位置了。

更关键的是,180公里的探测范围给了上海的防御体系一个宝贵的反应窗口。



推演数据显示,解放军能在敌机进入24公里范围——也就是精确打击的最佳距离——之前,就通过防空系统把它们打下来。

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从探测到锁定再到击落,时间紧凑得像一场精密的接力赛。



这十轮推演下来,上海的防御能力被反复验证,不仅证明了解放军有能力守住这座城市,还通过媒体的报道对外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在亚太地区面对尖端军事威胁时,完全有实力应对。

推演结束后,相关数据被整理归档,成了后续军事研究的重要参考。



东风导弹的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

光靠探测和拦截还不够,解放军在2024年的推演里还亮出了另一张王牌——东风系列导弹。

兵棋推演中,东风导弹被设定为打击敌方军事基地的关键武器,比如位于西太平洋的关岛。

关岛是美军在亚太地区的重要据点,驻扎着大量战机和补给设施,如果能把它瘫痪,敌方的空中威胁就等于被掐住了脖子。



推演里,东风导弹的发射流程被细化到每一个步骤:从情报确认目标位置,到导弹装载燃料,再到精确制导打击,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模拟结果显示,这种打击能在敌机起飞前就把跑道和机库炸成废墟,让对方空有先进战机也飞不起来。



这种主动出击的策略,跟1949年上海战役的打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时候的武器装备有限,解放军只能用人力和智慧弥补差距。

可到了2024年,东风导弹的出现把作战距离拉到了几千公里外,不需要战士们再拿铁锹拼命,直接就能把敌方的根基打烂。



从挖战壕到发射导弹,这中间的转变不光是技术的飞跃,更是战略思路的升级。

推演中,东风导弹的射程和精度都被充分测试,有的型号能覆盖超过4000公里的范围,足以让关岛这样的目标无处可逃。

导弹的弹头类型也多种多样,既有高爆弹能摧毁地面设施,也有钻地弹专攻地下掩体,确保打击效果最大化。



饱和攻击的难题:防御的极限

现实战场上,情况远比推演复杂得多,尤其是那些高机动性的战机和超音速导弹,可不是随便就能收拾的对手。

高机动性战机,比如美军的F-22,靠着矢量推力和超强操控性,能在空中做出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动作,防空系统的雷达锁定它就像抓一条滑不溜秋的鱼。



而超音速导弹就更狠了,速度动不动就超过3倍音速,从发射到砸下来可能也就几分钟,留给防御方的反应时间短得可怜。

更别提这些导弹还可能带上分导式弹头,一家伙分裂成好几个目标,防空系统想全拦下来难度直线上升。



到了面对饱和攻击的时候,事情就更棘手了。

2024年的推演里,解放军虽然能探测到180公里外的F-35,可要是对方几十架一起上,再混上几百枚导弹,现有的防空网再牛也得喘口气。

以色列就吃过这方面的亏,前几年伊朗为了报复,直接朝以色列发射了差不多200枚导弹。



那次伊朗用的是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混搭的打法,有的飞得高,有的贴着地面钻,速度和轨迹都不一样。

以色列这边也不是吃素的,部署了“箭”式反导系统和“铁穹”这样的先进装备,能对付高空弹道导弹,也能拦低空目标。



可结果呢,200枚导弹里还是有不少漏网之鱼砸了下来,拦截率愣是没达到预期目标。

事后统计显示,“铁穹”这种系统一次最多能对付几十个目标,多了就得排队,饱和攻击一上来,压根儿忙不过来。



解放军的防空体系在推演里表现不俗,三但要是敌方把导弹数量翻个几倍,换成超音速甚至高超音速型号,拦截难度就得另算了。

美国那边有“爱国者”和“萨德”系统,号称全球顶尖,可早些年测试时也暴露过短板——面对几十枚高速目标时,拦截成功率会明显下滑。

解放军也模拟了这种极端情况,数据表明,现有技术要是碰上几百枚导弹同时砸过来,拦下三分之二就算烧高香了,剩下的漏网目标砸到上海这样的城市,后果照样不轻。



战争打到这份儿上,胜负可能不看你拦了多少敌机导弹,而是看你能不能抢在对方动手前把他们的家底砸烂。

推演数据显示,要是解放军能提前把敌方的军事基地炸成废墟,哪怕只瘫痪一半跑道和机库,敌机起飞的数量也会大打折扣,后续的饱和攻击自然也就没那么吓人了。

现代战争的节奏快得惊人,可能头几个小时的交锋就定了大局,被动防御再强,也比不上主动出击来得实在。

参考资料:[1]徐焰.中美经济、军事实力的差距有多大[J].同舟共进,2012(8):21-24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