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习舞台上的"龙鹰对决"……
2015年春季,巴基斯坦卡姆拉空军基地上空引擎轰鸣,代号"雄鹰"的跨国联合军演拉开帷幕。中国空军首次派出自主研发的歼10A型战机跨越喀喇昆仑山脉,与巴基斯坦空军主力F-16展开高强度空中对抗。这场被誉为"龙鹰对决"的演练,意外成为观察第三代战机技术迭代的绝佳窗口。
参演的中国歼10A编队属于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三代机,其技术源头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立项的"十号工程"。而对手巴基斯坦空军派出的F-16A/B Block15型战机,虽是美国上世纪70年代设计的经典机型,但经过数次技术升级,已配备AN/APG-66V2雷达和F100-PW-220发动机,作战性能接近中期改进型标准。
在持续两周的模拟空战中,歼10A与F-16进行了包括视距外拦截、近距格斗在内的多科目对抗。实战数据显示,F-16凭借更成熟的雷达火控系统,在超视距对抗中占据先发优势。其AN/APG-66V2雷达在保持95公里对空扫描距离的同时,配合AIM-9"响尾蛇"导弹形成有效杀伤链。而歼10A搭载的1473型脉冲多普勒雷达,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暴露出抗干扰能力不足的短板。
近距格斗环节中,F-16标志性的气泡座舱设计带来270度无遮挡视野,配合机身先天优秀的敏捷性,在"狗斗"中多次抢占有利攻击阵位。歼10A虽采用鸭式布局提升机动能力,但飞行控制系统对飞行员操作的响应精度仍需优化。战后复盘显示,航电系统综合性能的代际差距,成为影响对抗结果的关键因素。
这场跨越二十年的技术对话,深刻揭示了现代空战的制胜法则:
传感器革命决定战场主动权:F-16Block15搭载的数字化航电架构,使其能够快速完成目标识别、威胁排序和武器分配,这种"观察-判断-决策-行动"的闭环效率,正是三代机中期改进型的核心竞争力。
体系对抗改写单机性能逻辑:巴方战机配合AN/ALQ-131电子战吊舱实施的电磁压制,有效抵消了歼10A的机动优势。现代空战已从单纯的平台对抗,演变为包含电子战、数据链、预警体系的系统博弈。
持续升级创造装备生命力:美制F-16通过Block15改进将机体寿命延长至8000小时,这种"渐进式革新"理念,使经典机型持续保持战斗力。
演习失利的背后,是中国航空工业知耻后勇的技术突围。2018年珠海航展上惊艳亮相的歼10B矢量验证机,标志着该系列完成革命性进化:
第一,雷达系统跨越式升级。配备直径达1米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提升至200公里以上,同时处理目标数量增加4倍;
第二,电子战能力质的飞跃。综合电子对抗系统可同步实施雷达干扰、通信压制和反制引导,战场生存能力显著增强;
第三,武器系统代际更新。PL-15中远程空空导弹配合新型数据链,实现"先敌发现、先敌攻击"的作战模式;
第四,动力系统全面优化。太行改进型发动机推重比提升8%,配合数字飞控系统实现"无忧虑操纵"。
雄鹰军演留下的不仅是胜负数据,更揭示出国防科技发展的核心规律:
我们还需要正视差距方能精准突破,歼10A的实战检验暴露出我国在航电架构、人机工程等领域的积累不足,这些短板恰恰成为后续攻关的重点方向;迭代速度决定战场优势。从歼10A到歼10C的技术进化周期缩短至7年,这种"小步快跑"的研发模式,正是应对现代战争形态快速演变的有效策略。
以及体系赋能重塑装备价值。随着空警500预警机、数据链系统的列装,歼10系列正从单一作战平台向体系节点转型,这种转变使其战术价值呈几何级增长。
站在近年的时间节点回望,2015年的那场对抗已演变为中国航空工业突破创新的历史注脚。从歼10A到歼20的技术跨越,从跟跑到并跑的格局转变,印证着一个真理:现代国防科技的竞赛,本质是持续创新的耐力比拼。那些演习场上暴露的技术短板,终将化作驱动创新的澎湃动力,在未来的蓝天较量中,书写属于中国航空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