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标准与技术突围:中国空军装备发展启示录……
在2015年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阅兵中,中国空海军首次实现"全三代机"阵容亮相。歼-10、歼-11B、歼-15等主力战机集体登场,曾经长期服役的歼-7、歼-8系列彻底退出阅兵舞台。这种装备阵容的蜕变,折射出解放军"能战方能止战"的装备发展理念。
本次参阅装备的遴选标准直指战斗力核心——必须是"召之即战"的现役主战装备。这个硬性指标将两类机型拒之门外:一类是歼-20、歼-10B等尚在测试阶段的新锐机型;另一类则是虽已服役但性能落后的老旧装备。这种"非战即退"的严苛标准,恰是新时代强军思想的具象化呈现。
我们已从"借力"成功走到了"自主"的逆袭之路。
歼-10战机的研发历程堪称中国航空工业的里程碑。在放弃歼-9过时的技术路线后,研发团队抓住上世纪80年代中西技术合作的窗口期,开创性地构建起"全球技术整合+自主创新"的研发模式。其火控雷达系统突破尤为典型:采用英国转让的平板缝隙阵列天线技术,配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自主开发,最终打造出超越同期苏俄装备的先进雷达。
这种"引进-消化-创新"的路径选择,不仅突破了传统军工体系"闭门造车"的局限,更催生出军工科研的新型协作生态。从航空工业到电子科技集团,从基础材料到信号算法,多领域技术力量的协同攻关,为中国军工的体系化创新开辟了新路。
中国雷达技术的逆袭史,堪称工业基础全面升级的缩影。早期雷达受制于材料工艺和信号处理技术,存在探测距离短、抗干扰差等致命缺陷。1980年代通过引进多普勒雷达理论体系,配合自主开发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终于突破"近视眼"困局。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天线技术的突破。苏制卡塞格伦天线(俗称"锅盖天线")虽结构简单,但存在波束控制不精准等缺陷。而通过消化吸收西方平板缝隙阵列技术,中国研发的新型天线在精度、可靠性等方面实现代际跨越,为后续相控阵雷达的研发奠定基础。
中国空对空导弹的发展史,交织着国际政治的微妙博弈。从1950年代仿制美军F-4战机配备的"麻雀"导弹,到1980年代中美合作引进AIM-7导弹技术未果,再到从意大利获得"阿斯派德"导弹技术(本质仍是"麻雀"改进型),这条"曲线救国"之路最终催生出国产霹雳-11导弹。
这个"三遇麻雀"的技术引进故事,既折射出国际军贸市场的波谲云诡,也印证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极端重要性。如今霹雳-15等新一代导弹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终于走出"仿制-改进"的循环,开启自主创新的新阶段。
中国航空装备的发展轨迹揭示出深刻规律:在全球化时代,闭门造车注定落后,但完全依赖引进更是死路一条。歼-10项目的成功,关键在于把握住了"技术引进窗口期",同时建立起强大的自主创新体系。
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国军工既需要保持开放合作的智慧,更要夯实基础研究的根基。从材料工艺到算法体系,从精密加工到系统集成,只有构建起完整的技术生态,才能真正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这条充满坎坷的逆袭之路,正是中国军工走向世界一流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