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一年一度的315又到了,杨铭宇黄焖鸡道歉了,国务院食安办对于暗访出来的乱象也下令挂牌督办了。一切都在按流程走,看起来似乎都已经轻车熟路。

因为食品领域的乱象时时发生,黄焖鸡的这件事还未彻底过去,蜜雪冰城类似的乱象也在网上发酵。颇有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感觉。说到底,整个食品行业似乎都在这么做,制约力显得空洞。



剩菜回收给其他顾客吃

黄焖鸡米饭是加盟连锁模式,截止到本月10号,全国的门店有2518家,虽然相比去年减少了200家左右,但在连锁快餐品领域,这一品牌的门店数量排全国第一。

餐饮本身没有实质性的技术含量,品牌效应的本质无非是质量以及服务态度,而暗访发现的乱象,就好像把硫酸泼在了招牌上。



现实的情况是,餐饮门店把剩饭要我禁了,消费者的嘴里这种透彻骨髓的恶心感,比硫酸泼门面的侵蚀还要严重。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记者在暗访中发现,一部分加盟的店面会小心翼翼的将上一波碗里吃剩的菜捡起来,经过处理后再放到下一份饭菜里。循环利用,高效低成本。



后厨的情况惨不忍睹,食材不新鲜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很多食材明显已经变质,但依旧会进行处理,然后卖给消费者。

隔夜的肉类食材不管有没有变质,也不会进行任何处理,都会再度使用。至于在后厨的工作人员,有些店员在工作期间随时随地抽烟,有的会直接用手接触食材。



至于肉类掉进垃圾桶里,外卖单掉在已经做好的饭菜上,诸如此类都是家常便饭。一些门店的工作人员,不用办理健康证就可以直接上岗。

看着很乱是吧?可就像文章开头说的那样,这都已经是固定的流程,因为往年其他食品领域的乱象基本上和今年的情况一模一样。



乱象背后,是已经物化的常态

暗访中的记者问过一些门店的工作人员,他们全都是一副漠然、漠视、漠不在乎的状态,毕竟制作的饭菜没有吃进他们的嘴里,所以就无所谓。

甚至还有人觉得,即便被查处,发现后最终倒霉的无非是老板,他们这些底层员工不受什么损失。



从当年牛奶界的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再到现在食品领域的各种乱象,所有直接和间接的参与者,他们的态度从始至终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

也就是说,食品领域的任何乱象早就完全固化,不是食材出了问题,是人心观念出了真正的问题。



把法律法规当成儿戏已经成为常态,道德观念变成了笑话,利润利益都不用刻意去追求,嵌入骨髓变成了潜意识。换句话说,只要从事这一行,不用刻意学习,自动就会这么做。

所以说,乱象的背后就是已经彻底固化了的常态,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可谁都不会去捅破这层窗户纸,直到每年的315前后出现一些曝光,再推出一些督办案件,似乎就万事大吉。



为什么会变成这种样子?因为有道德底线的人早就被驱赶走了。

互害逻辑,劣币驱逐良币

围绕食品领域的乱象,社会上提出了一种互害观点,所谓互害,就是字面意义上的互相伤害。



以前媒体曾经曝光,有的菜农为了杀虫,使用被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性农药,种出来的菜农民自己不吃,全都批发或者零售了出去。

还有一些地方,河流和土壤曾经被附近的工厂污染过,种出来的粮食、庄稼重金属超标,当地人依旧把收获后的粮米卖了出去,自己则购买粮米吃。



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互害逻辑,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利润和私欲,不考虑任何后果,把有毒有害的食品销售给他人,以为自己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得到安全的食品。

这些人在做的时候,就没有想过自己可以这么操作,其他人也可以这么操作,等到所有人都这么操作的时候,整个食品领域还会有安全的东西吗?



就像网上曝光的蜜雪冰城后厨的乱象,那位工作人员说自己不喝蜜雪冰城的饮品,可他有没有想过,自己有可能会去吃黄焖鸡米饭?反过来说,黄焖鸡米饭门店的工作人员也可能会去喝蜜雪冰城的饮品。

在互害模式下,相互伤害早就形成了一个闭环链条。有的人怀着侥幸心理,总以为自己可以躲过去,可实际上,当链条里的其他环节也这么操作的时候,总有一个环节会让你中招。



因为人心早就变得畸形,互害现象彻底蔓延开来,侵蚀了几千年文明历史和礼仪之邦的根基。所有人都在这么做,如果你不这么做,就没办法在这个群体中生存下去。

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劣币驱逐良币,留在行业内的也都是歪瓜裂枣,谁的下限越低,反倒越是能够在竞争中获取利益上的优势。



社会环境正在失范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整体上的社会约束力正在变得空洞而无效。任何一个行业都在追求成功,所有人加盟开餐饮门店,都希望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回报和利润。

唯利是图、极度拜金都已经变成为一种潜意识。再者,竞争激烈,生活成本持续变高,客观上也迫使人们不得不这么去做。说到底,是整个社会环境失范。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群人在路口等红灯,当看到没有车辆经过,有的人开始蠢蠢欲动,试图闯过去。一旦第一个人这么做,紧接着就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

都在追求性价比,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那么整个社会的运行总体规则就会被人不断去触碰,甚至突破。



有人突破了这个底线,紧接着就会有跟风者,由此带来的就是对法律规则的无视,还有就是根本意义上的道德滑坡。

真的就不存在监管吗?并不是,就像此次被曝光的黄焖鸡米饭乱象,国家层面接下来肯定会调查处理。



但问题在于,突破底线的行为呈现出燎原之势的时候,所有的监管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会失灵,甚至是失效。

所有的法律法规以及详细的政策规定都是死的,人们是否遵守那是另外一回事。尤为关键的是,真正落实需要监管到位,每个环节都要参与并加强监控,否则的话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在这种情况下,难道真的就没有办法处理了吗?事实上并非如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新旧中国某些现象的鲜明对比。

曾经的旧中国,鸦片遍地。新中国成立后,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鸦片在中国大地上就彻底绝迹。哪怕到了今天,在高压禁毒之下,我国的毒品问题和世界其他国家比起来是最低的。



所以说,很多事情不是说不能处理好,关键是看会不会下大力气去整治。有人可能会反驳,食品安全问题和毒品问题不是一回事。

但问题是,同样的法律法规,为什么国外对于食品安全的处理力度就很严苛呢?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做的也严苛一些呢?



国外是怎么做的?

以美国为例,他们的食品领域在20世纪初期也十分混乱。美国作家辛克莱曾经在记事文章中这样描写,变质了的猪肉搓上苏打粉就可以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铲进香肠搅拌机……

100多年后,美国制定了详尽复杂的食品安全法规,而且这些法律法规都是在经历了很多次的食品安全事故后,才陆续制定的。



最让不法商贩心惊肉跳的,还不是法律层面的监管,而是一旦出现事故后要面临的天价惩罚乃至赔偿。

一个企业被直接罚到破产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每年至少会扔掉价值910亿美元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都过了保质期。



商家也可以选择不扔掉,可以选择偷偷的掺杂起来卖掉,可一旦被发现、举报就得不偿失了,由此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企业基本上不太敢为了蝇头小利铤而走险。

德国在食品安全领域同样也有重判和重罚措施。比如在2010年的时候,食品安全机构在检查中发现了鸡蛋中存在超标的致癌物质。



鸡蛋被召回,涉事的企业乃至波及的养殖场都进行了处理,其中的责任人还被提起了刑事诉讼,面临的高额罚款会让肇事者破产。



韩国采取的措施除了高额罚款外,还会让肇事者禁止进入食品行业,一旦责任人被判刑或者认定有罪,按照规定,10年内不能从事食品行业的任何经营活动。

除此之外,法国、巴西、英国等国家,围绕食品领域的监管也都十分严苛。在英国的一家餐馆,曾经一个孕妇吃了一点儿带羊肉的菜出现过敏,然后半年时间没有工作。这家餐馆随后就被罚款45万英镑,由于支付不起高额的罚款,只能宣布倒闭。



国外围绕食品安全能够重罚重判,为什么国内就不能采取类似的措施?最近20年的时间,除了当年三鹿奶粉事件,涉事企业以及企业的负责人遭到惩处外,其他食品领域的安全事故又有哪些被重处了呢?

结语

食品安全领域的乱象,人心和道德需要一点点去改变和提高,但是法律和监管措施一定要立体化并且到位。



否则,年年都有315,年年都有媒体的暗访和曝光,年年都有建议和各种观点,但年年还是有各种各样的食品乱象。



如果形成了这样的趋势,监管成了隔靴搔痒,也就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和效果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