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句话,一场舆论风波冲着意公子来了。



今年一月,意公子新书《人生得遇苏东坡》出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名头不小)李公羽发现,书中附送“苏东坡一生的故事”年表中,有一句写道:“上《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主张救灾、减赋、镇压人民反抗”,认为与事实不符,于是撰文《意公子指苏轼主张“镇压人民反抗”于史无据》进行学术反驳的同时,对意公子的作品和本人进行批判,借他人之口说她是“东坡文化百花园中的一颗罂粟花,好看而有毒。”甚至称她是“吃东坡肉,挖东坡坟。”

随后,常州苏轼第三十世孙、常州苏东坡纪念馆常务副馆长苏东跳了出来,表示:如果意公子团队到常州去推销污蔑先祖苏东坡的书籍,他会带领三苏后裔抗议,并联合各地宗亲诉诸法律,坚决维护先祖清誉。舆论由此完成发酵,意公子成了众矢之的,批判她的声音甚嚣尘上。而到目前,她还没有正面回应,视频也停更了。



大概两年多前,一位编剧前辈向我推荐意公子,说她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别具一格。我后来陆续看了一些她的视频,谈苏轼的人生境遇,谈他的家国情怀,谈他的文学造诣等等。朴实的画面朴实的语言,多角度的深入的阐述,以及历史照进现实的积极意义,确实引人入胜,给人启发。在文化上,她对苏轼以及古典文学的推广功不可没。

看意公子的视频,我会不自觉地想到更早以前的于丹和陈果,两位同样对传统文化、哲学有独到见解,在公共平台有一定知名度的女性知识分子。而这次针对意公子的舆论风波,更是让我联想到于丹和陈果,她们已经在之前的舆论风暴中败下了,基本淡出了公众视野。



公众需要有知识分子。需要他们各树一帜,需要他们把自己的学术通过通俗的方式传递给平民大众,需要他们执炬于黑暗与风浪之中,需要他们在灾难时给予心理安慰和精神力量。

公众需要包容知识分子。包容他们的过错就像保护我们自己的孩子,包容他们的失败就像鼓励我们自己前行。知识分子不是无所不知,不是绝对正确,不是标准答案。对于知识分子的错误,下手要轻要慎重,要针锋相对的学术探讨,不要批斗式的全盘否定,更不能上升到人身攻击阶级立场。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些年以来,于丹之后无人谈《论语》,陈果之后无人谈哲学,真不希望意公子之后无人谈苏轼。



这两年,我时常看蒋勋的短文,听他的广播录音。他是一位我们宝岛台湾的学者,学术上的头衔有画家、作家、诗人,同时他还是一位广播电台的主持人。从80年代开始,蒋勋就在警察广播电台主持《文化广场》,讲红楼、讲《金刚经》、讲美学、讲古典文学。他的广播节目大受民众欢迎,不仅获得过专业奖项,据说连林青霞都是他的忠实听众。

如今,蒋勋仍然活跃在文化领域,也时常在他的社交媒体分享感悟短文,向大众传播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我不相信这四十几年来,他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无可挑剔的,也肯定有人给他提过意见,指出过错漏。但如果他一个错误就被一棍打死,估计我们就听不到他的《孤独六讲》、《生活十讲》、《品味四讲》、《美的沉思》、《舍得,舍不得》、《蒋勋说红楼梦》、《欲望书》等等好作品了。

所以,把于丹、陈果、意公子等一个个知识分子都批下去之后,对于公众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