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人民自古以来都以“龙的传人”自居,足可以得见中国人对于龙这一图腾神兽的热爱,在古代的人民心里“龙”是至高无上,不可亵渎的。
因此在我国古代的风水师喜欢根据部分地方的风水环境好坏以及山脉形态多方面与龙相似将其视为“龙脉”,以彰显统治者的至高无上地位,并视为“大兴之兆”。
因此诸多朝代的帝王会将自己的坟墓选址在龙脉附近,以此期望在自己死后仍可以借助龙脉的风水福泽后世,庇佑王朝社稷。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的诸多帝王里面,唯独有三位在龙脉上的帝王的坟墓时至今日仍使后人闻之变色。
究竟是哪三位皇帝的坟墓时隔千年仍让后人如此敬畏?
乾陵;史上最难挖掘的陵墓
中国古代王朝的帝王多以此作为王朝社稷创立的发迹之地,视为王朝的安身立命之所,将其看做成事关王朝兴衰的重要象征。
无论是生前的居住之地,还是身后事的安葬,都会在栖息之所附近选择一处风水上好的地址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乾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乾陵是中国一代女帝武则天的陵墓,此陵墓依山而建,历经三朝三次修缮,最终定型,采取“因山为陵”的方式,陵墓即是一座石山。
乾陵是当前唐代所有陵墓当中唯一一个没有被盗掘的坟墓,因为其保护的完善,甚至被国务院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名单之内。
不是乾陵没有人去挖掘盗墓,而是乾陵着实无法挖开,自古以来便有“史上最难挖掘”的帝王陵墓的称呼。
早在唐代末年黄巢之乱的时候,叛军主将黄巢在长安称帝之后派遣了40万大军打算盗掘乾陵,动工数日,耗资无数,最终也仅仅是挖掘出来一个“大坑”。
从始至终也未能发现乾陵的墓道口,只能无奈作罢,遗憾离去,至今在乾陵附近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
此后历代王朝,仍有将领派遣军队盗掘唐代陵墓,然而陕西境内诸多唐代帝王陵墓皆有收获,唯独乾陵巍然屹立,无人能够盗墓成功。
直至近代,军阀混战,国民党冯玉祥手下的将领孙连仲以军事演习的名义,派遣一个师的兵力,运用大炮和火药轰炸数日也始终未能将乾陵有所分毫可能盗掘的迹象。
足可见乾陵的“深不可测”,历经数千年,至今未能让人一窥视“庐山真面目”,并不是没有人不想盗掘,着实无人能够挖开。
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乾陵附近的当地农民在开山放炮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乾陵的墓道,此事一经上报很快便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受困于当时的开发陵墓的技术限制,周总理当即批示:“我们不能把好事都做完,也应该把事情给后人留一点来探索”。
秦始皇陵:令人生畏的陵墓
如果说乾陵是挖不开的,那么秦始皇陵在中国历史上则是令人生畏的陵墓象征。
对于这位“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封建帝王,在开始熟读历史的那一刹那,其丰功伟绩便注定的印在每个人脑海。
其一统六合,横扫八荒的史诗级英雄气概,可能给人留下的更多是好战残暴的形象,即使是在死后的陵墓附近仍要陪葬成千上万的兵马俑,让人感到敬畏。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位皇帝坟墓,根据记载,在其陪葬的陵墓里,除了兵马俑之外,夜明珠为屋顶,水银为其陵墓墓壁,其中珍奇异宝无数。
早在秦朝末年,项羽攻入咸阳之后大肆毁坏咸阳城池的建筑,并命令几十万士兵发掘秦始皇陵墓,结果无数暗器飞出,死伤无数,致使一代霸王纵火焚烧地宫无功而返。
直至唐代末年,黄巢这位“盗墓贼”,再次盯上了秦始皇陵,派遣无数士兵大肆破坏秦始皇陵,仍收获颇微。
直至近代,仍有传闻,因为秦始皇陵含有大量的水银,呼吸入体就会毙命,然而盗墓贼始终不信其“邪”,最终去盗墓者十有八九无人归还。
足可见秦始皇陵的危险系数,至今无人未能揭开其神秘面纱。
直至建国以后,秦始皇陵兵马俑才被挖掘出土,可惜也不过只是其冰山一角,其主陵墓所在地至今仍然还未有人能进去一探究竟。
其次,即使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将近六十年,但是后续发掘考究工作仍在进行,原因无他,时隔两千多年过去,其文物一旦出土便会受到氧化作用。
秦始皇陵兵马俑颜色褪变的如此厉害,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受困于发掘保护技术的限制,秦始皇陵的文物着实不敢发掘出土。
黄帝陵:华夏共祖
黄帝作为五帝之首,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共同始祖,所有的中华儿女都对这位先祖持有深深的崇敬之意。
黄帝逝世后,其部落后人,为表示对其的尊重,为其起陵建冢,在后代的历代的皇帝重视之下,不断为其封禅,整修扩建,其陵墓位于如今的陕西省黄陵县。
直至现代,伴随在黄帝陵附近考古发掘出土的一系列石器时代的文物,才使人们更加确信此地陵墓为几千年前黄帝的部落所生活的地方,为其提供了考古证据。
对于黄帝的相关文化,直至当下仍有不少的国人,每逢三月初三便前往黄帝故里,参加公祭轩辕典礼,传承民族文化,守护精神家园。
作为华夏子孙的人文始祖,无论是任何人都不敢对这位“祖先”生出任何不敬的想法,即使是去崇拜还来不及,更不用说是生出任何盗掘的歹念。
对于历史上的这三位帝王,后代至今仍然保持着无限的崇敬与尊重,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应当做的是让这些帝王安息,守护民族的共同文物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