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3月29-31日,由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举办的心血管领域盛会—ACC.25学术会议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召开。本次会议上,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罗素新教授团队的多项研究入选大会做壁报交流。本刊特邀罗素新教授团队成员黄毕副教授进行如下专题介绍。

1、对比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A对心力衰竭患者冠脉病变的评估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心力衰竭(HF)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指南推荐对原因不明的HF患者排除CAD。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CCTA)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是两种评估CAD的常用手段,但哪种检查更适合用于筛查HF患者的冠脉病变尚不清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罗素新教授团队在本次ACC会议上,报告的一项研究《Coronary angiography versus coronary CTA for coronary artery lesion screening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旨在比较CAG与CCTA对原因不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的HF患者CAD筛查中的优劣。结果显示,CCTA组和CAG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狭窄≥50%的总体检出率相似(25.3% vs. 26.2%,p=0.969),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及经皮冠脉介入(PCI)的比例两组均无显著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HF患者冠脉病变≥50%的危险因素。该研究提示,LVEF≤50%的无胸痛症状的HF患者的病因多为非缺血性,对这些患者的冠脉病变筛查多属排除性诊断,可优先选择CCTA,但对于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龄等,可考虑首选CAG进行冠脉病变筛查。


CCTA和CAG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狭窄≥50%的总体检出率相似(25.3% vs. 26.2%,p=0.969),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及PCI的比例两组均无显著差异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男性、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是HF患者冠脉病变≥50%的危险因素

2、机器学习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的患者临床异质性大,死亡率高,目前关于AMI并发CS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不够理想,机器学习是一种很有潜力的预测AMI并发CS患者预后的方法。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罗素新教授团队在本次ACC会议上,报告的一项研究《Machine learning for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cardiogenic shock》,旨在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预测AMI并发CS患者的预后。结果显示,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可用于AMI并发CS患者预后的预测,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均达到了较高的预测效能,特征选择是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关键,血尿素氮、白细胞计数、收缩压、乳酸等是机器学习算法预测AMI并发CS患者30天全因死亡的重要特征。机器学习的算法可为AMI并发CS的患者提供危险分层,但由于患者临床异质性大,特征复杂,如何简化临床特征,增加临床应用的可推广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8种机器学习模型的AUC均在0.9以上,且预测模型有较好的可解释性

3、身体总水分与瘦体重比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常合并水钠潴留和营养不良,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独立相关。身体总水分(TBW)和瘦体重(LBM)可分别反映CHF患者循环充血及营养状况,采用TBW与LBM比值(TBW to LBM ratio,TLR)能更好地反映CHF患者循环充血及营养状况。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罗素新教授团队在本次ACC会议上,报告的一项研究《Total body water to lean body mass ratio predicts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旨在评价TLR对CHF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TLR对CHF患者长期死亡的预测价值优于TBW或LBM,TLR与CHF患者的长期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独立相关。经多变量调整后,TLR>0.783是CHF患者长期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TLR监测指导临床治疗能否改善CHF患者的预后值得进一步研究。


TLR对CHF患者长期死亡的预测价值优于TBW或LBM


TLR>0.783的CHF患者累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显著高于TLR≤0.783的患者

4、多频相位角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相关性: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水钠潴留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严重程度和患者的预后独立相关。生物电阻抗分析(BIA)可精准测量体内水份及其分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罗素新教授团队在本次ACC会议上,报告的一项研究《Multi-frequency phase angle and long-term survival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旨在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入院时多频相位角(PhA)值与长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不同频段的PhA中,PhA 50kHz的测量值能更好地预测CHF患者的预后,PhA 50kHz ≤4.38是CHF患者长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下肢的PhA 50kHz测量值与CHF患者的预后相关性最大。基于BIA测得的PhA可准确反映细胞成分、体液状态,能否以PhA的测量值指导CHF患者的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同部位、不同频段的PhA预测CHF患者的预后


PhA50kHz≤4.38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独立相关

专家简介


罗素新 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留美学者

  • 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

  •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专委会常委

  •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

  •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委会常委及重庆市多个专委会主任委员及副主任委员

  • 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

  • 主编临床医学教材1部、副主编2部,发表论文100余篇、SCI 40余篇,擅长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心肌病等疾病的诊治

专家简介


黄毕 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 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

  • 英国利物浦大学访问学者

  • 擅长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肌病的诊治

  • 担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

  • 重庆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青委副主委

  •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脏康复和心力衰竭专委会委员

  •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庆市科委、重庆市卫健委、校院级课题7项,发表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SCI论文50多篇

全面工作

传播矩阵

FOLLOW US

  • 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 电话:0512-68295918

  • 邮箱:info@ccahouse.org

  • 网址:https://www.ccahouse.org

  •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水坊路36号姑苏会平江馆心脏之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