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晋安区寿山乡

藏着一处现实版的“绿野仙踪

参天的古树、清澈的溪流、层叠的梯田

绿意掩映的古朴民居……
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
这里就是叶洋村

近年来

以绿水青山为发展底色

叶洋村通过特色产业、生态旅游、党建引领

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特色产业赋能 农田变“金田”

叶洋村的振兴密码

藏在田间地头的绿意里

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

叶洋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优化农产品种植

形成连片效益的优质农田


走进叶洋村的“詹家菜园”,自动化喷淋系统正为嫩绿的菜苗送去甘霖。

十年前,詹大姐在这里开辟了百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如今不仅年产值达150万元,更为“乌状元”等品牌稳定供货。

依托北峰山区凉爽的气候,詹大姐还开发了农事体验和民宿接待,让都市人在这里找到“采菊东篱下”的田园乐趣。



生态旅游出圈 乡村变“网红”

400年树龄的香樟树下

山地越野车正呼啸而过

古色古香的宜山居里

茶香与书香交织

星空下的露营地里

欢声笑语不断......

随着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叶洋村成了福州人周末打卡的“网红村”



近年来,叶洋村的民宿越来越多,各有特色。

特别是木结构简约复古风的宜山居,依山势而建,将周围绿色风光尽收眼底,还融合了茶空间、康养、瑜伽等业态,吸引了许多游客。



叶洋村积极拓展文旅产业,引入福建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共建“党建实践创新基地暨专家工作站”,规划发展特色农家乐、露营地等乡村旅游项目,为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


科技赋能 养殖变“智”养

叶洋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养殖业

引进了仁锋种猪场项目

建设占地面积约1500亩的生猪示范基地

这里生猪存栏达13000多头

年出栏量超过26000头

成为福州市级生猪储备基地

通过现代化养殖技术,两名人员就可以同时照看5000头猪。

这里环保设施齐备,通过先进的组合工艺,处理的污水在水质达标后用于猪舍清洗和山林灌溉,猪粪用以生产有机肥。


目前,叶洋村正在建设天朋养殖科研基地设施农业项目,将逐步构建覆盖小动物养殖、生态农业、主题农文旅的多元化品牌矩阵。

基建升级 古村更宜居

漫步叶洋村

新修的生态步道串起田园风光

整治后的溪流清澈见底

改造一新的"幸福院"里

传来老人们的欢声笑语

近年来

叶洋村累计投入200余万元

完善基础设施

建成村庄公共服务活动中心

农村“幸福院”、旅游公厕

并修复堤坝、整治溪流

提升人居环境


村内电力、通信、网络等设施全覆盖,中心公园与生态步道串联起田园风光,吸引各类团体深入田间开展农事实践,体验农耕文化。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叶洋村着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环境。

党建聚合力 共建美好家园

叶洋村以党建为引领

探索“网格化+共治”治理模式

整合综治网格与党建网格

实现党组织全覆盖

并建立公厕长制、河长制、路长制等

长效管理机制

确保公厕有人扫、河道有人看、公路有人清


叶洋村与高校结对共建,推动乡村规划、劳动教育和社会服务,为留守儿童、老人群体提供公益支持,形成“院地共建、资源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此外,村两委通过“共谋、共建、共管”模式,动员村民参与村庄规划与环境整治,保障村民知情权与参与权,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凝聚起乡村振兴合力。


随着岭微线延伸段道路建设

露营地改造、人居环境提升等项目推进

叶洋村将持续释放发展潜能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记者 赵铮艳/文 陈暖/摄

新媒体编辑 陈翔茹

监制 管慧 王臻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