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各地都有“荠菜煮鸡蛋”的习俗。一直以来,我们都只顾着吃,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三月三,为啥要吃荠菜煮鸡蛋?

三月三,其实是一个节,自古以来就称为“上巳节”,起源可追溯至周代。古代的“上巳节”,有3个重要仪式:兰汤沐浴,曲水雅集,吃“上巳菜”。

古人认为,三月初三的时候,春气旺盛,阴气未退,易生疾病,于是通过沐浴、踏青、吃“上巳菜”等方式驱邪避秽,祛除积存一冬的体内“陈寒”。



“上巳菜”,其实就是荠菜。荠菜作为早春野菜,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成为节日习俗的重要元素。随着时间推移,荠菜煮鸡蛋逐渐成为民间应节食物。

“荠菜煮鸡蛋”还跟神医华佗有关。相传,华佗在三月三采药时,遇到一位头痛患者,于是他以荠菜煮鸡蛋为其治疗,患者痊愈后,此方开始广为流传。

在有些地方,还流传着不少关于“荠菜煮鸡蛋”的民谚,比如“三月三荠菜花煮蛋,石头踩烂”,寓意此时食用荠菜可强身健体,甚至让人力气大增。

无论是“上巳节”还是民间传说、谚语,人们无一例外地提到“荠菜煮鸡蛋”,那么,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当然有。



荠菜性平味甘,含丰富维生素、矿物质及乙酰胆碱等成分,传统医学认为和脾利水、明目止血,尤其适合春季疏肝健脾。现代研究证实其具降压、消炎作用。

由此可见,荠菜煮鸡蛋是春季养生的时令选择,三月三正值暮春,气候转暖且湿气渐重,易引发湿热之症。荠菜煮鸡蛋既能补充营养,又可清热利湿。

三月三食“荠菜煮鸡蛋”,是古代节气智慧、民间信仰与实用医学的融合体现。它既是对自然的顺应,亦是对健康的追求,承载着中国人“药食同源”的生活哲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