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火如荼的春耕,农业用水的“小高峰”又一次来临,面对水资源匮乏的考验,层出不穷的节水新技术总能让我们重新认识农业这件事。

走在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芦村的田野上,看着喷灌机在田间自如穿梭、均匀喷洒,让人不禁会感慨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以前用半固定式喷灌浇水,需要人工下地扛管,费时费力,一千多亩地需要五、六个人配合完成,现在地里安装了2台平移式喷灌机和1台圆形喷灌机,边角地也配套安装了地埋伸缩式喷灌,只需要在手机APP上点一点,麦田就开始了自动喷灌作业,看着长势整齐绿油油的麦田,不由得让人对于丰收充满了信心。

据了解,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2024年,建设农业高效节水工程面积18万余亩,在作物需水关键期充分发挥了“旱能浇”的基础支撑作用,与传统灌溉相比,可实现亩节水30%以上,省工50%以上。

在粮食生产中,灌溉施肥是粮食生产中重要的一环,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科学水肥运筹正是提升单产的关键所在。仲春时节,北京市密云区河南寨镇平头村3000多亩的麦田长势喜人。平头村在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指导下,配备了喷灌施肥装置,实现了水肥一体化全覆盖,村里也组建了专业水肥管理队伍,统一进行灌溉施肥,促进水肥一体化技术落地。“现在浇水施肥省事多了,有了水肥一体化施肥装置,等小麦灌浆了还能追肥,不早衰、产量有保障,亩均增产能在10%以上。”平头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润福介绍。通过构建节水型生态农业体系,平头村已成为京郊农业高效节水的典范。

“什么时候该灌水,一次灌多少合适,以前农民主要凭经验判断,容易造成作物受旱或灌溉过量,现在有了墒情监测,可以根据墒情数据进行精准灌溉。”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相关专家介绍说。目前,北京市构建了以自动监测为主的全市土壤墒情监测体系,以墒情信息、苗情信息、指导意见等形式发挥对上决策支持和对下生产指导两个支撑作用。共建立了63个主要粮食作物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点,在作物灌溉关键期,及时开展墒情调度,充分利用墒情数据,结合作物生产情况及气象数据,发布测墒灌溉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农户科学灌溉。

科技的春风,正悄然改变着北京的田野。从自动喷灌到水肥一体化,再到精准的墒情监测,智慧农业如同甘霖,滋润着这片希望的田野,不仅实现了水肥资源的高效利用,更为丰收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北京的春天虽短,但科技的力量让田野的希望常青。(供稿: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

来源:千龙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