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马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就十分尊崇。

马是社会贤良的象征,史上封建帝王常命宫廷画师以马为题材进行创作,寓意尊重社会栋梁、求贤若渴的殷切希望。

马是文人抒怀的重要意象,我们可从诗词歌赋中瞥见很多它的倾慕者。

马也是画家描绘的传统题材,画马不仅能体现画家的技巧,更能抒怀情志。



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马的诗句:“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通过对马的神情的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思绪,衬托出行者怀人思归的惆怅。

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此时的竹马寓意着美好情愫,令人联想到两小无猜的经历;而在《送友人》里:“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又借马的鸣叫声诉说离别之情。

杜甫的《前出塞》:“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写出马在征战中的地位之高,《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表现了马神清骨峻的风采。

白居易的《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孟郊的《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借马表达心绪,有得意或失意,感情真挚动人。

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饱含人们对马的崇拜和赞誉,也表达了作者的精神和追求。不管是千百年后的今天,还是遥远的未来,我们通过这些印记,感受到前人的风骨和力量。

不仅诗词歌赋中常常写马,书画作品中的马也是别具风采。

在我国绘画史上,画马名家辈出,无论重写实还是通过画马来画人,古代画家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比如,宋代李公麟,元代赵孟頫,清代郎世宁,现代徐悲鸿等。


赵孟頫人骑图卷(局部)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古人将对马的敬仰与崇拜之情倾注笔端,不论是奔马、走马、立马还是饮马、浴马、喂马等形象,都表现出马蓬勃的生命力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形象。比如,李公麟《五马图》、赵孟頫《人骑图》《浴马图》等。这些作品中马的姿态、神情各异,有的马仰首嘶鸣、有的马神态宁静,画家借马抒情来表达自身的理想抱负和精神追求。




据传西周第五代君主周穆王有八匹良骥,周穆王曾经驾驭这八匹骏马遨游西方。于是,图写八骏亦有为君主歌功颂德、彰显威仪的含义。

《穆天子传》中记载:“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踰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这八匹马皆以其毛色而名。赤骥指火红色的马,盗骊指纯黑色的马,白义指纯白色的马,逾轮指青紫色的马,山子指灰白色的马,渠黄指鹅黄色的马,骅骝指黑鬃黑尾的红马,绿耳指青黄色的马。

另有东晋王嘉《拾遗记》中记载八骏,以其行迹而名:“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宵,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扶翼,身有肉翅。

“八骏”之名由来已久,古代君王常常以此来象征显赫的功勋,借马褒扬不世功业。而今,八骏马也代表着人们的美好祝愿。


郎世宁郊原牧马图卷(局部)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郊原牧马图》是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绘,此画又称《八骏图》,画面上八匹骏马散放于郊外旷野之中,或卧,或立,或吃草,或嬉戏,自在悠闲,放牧者在树下休憩观望。放牧题材的画作不是对单匹马的写生,而是综合、融汇了各种马匹的形象,使马匹显得真实自然、生动有趣。



朱炳仁铜“乾隆八骏”依据郎世宁的《八骏图》设计而成,八匹骏马分别为绝地、扶翼、翻羽、逾辉、超光、腾雾、超影、奔霄。


朱炳仁铜 乾隆八骏 奔腾盛世 图片来源:朱炳仁铜@松兰铺子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铜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中扮演重要角色。

朱炳仁铜承袭清代1875年始创的朱府铜艺,至今已历经五代。朱炳仁和朱军岷这对铜雕父子,以传承、发展非遗铜雕文化为基石,与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合作,开启以铜雕技艺为载体“活化”传统文化的全新尝试,致力让铜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里。


朱炳仁铜 乾隆八骏之腾雾 图片来源:朱炳仁铜@松兰铺子


朱炳仁铜“乾隆八骏”,寓意丰富,不仅是经典礼赠佳品,也深受当下年轻人喜爱。

龙马

龙马扶摇直上,白马为龙,龙马精神,寓意财运亨通,步步高升。

财马

财马鸿运当头,添财启福,升登大吉,寓意平步青云,生财官贵。

午马

午马如日当空,积极进取,富贵显达,寓意财运广进,大利四方。

骏马

骏马昂首踏足,有守有旺,江山永固,寓意马到成功,事事顺利。


朱炳仁铜 乾隆八骏之绝地 图片来源:朱炳仁铜@松兰铺子


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通过朱炳仁铜百年非遗铜艺传达出来,寓意美好,不仅适合办公场所也适合家居陈设,送人自用都十分大气得体。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万分感谢。转载文章需经【松兰书社】授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