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某个清晨,扬州收藏家杭从明接到一通神秘来电。吉林通化的藏友老张压低声音:"我邻居老黄家藏着郑板桥的《瘦竹四条屏》,还有文征明、郎世宁的真迹!"

听到"文征明"三个字,这位"画痴"像被按了启动键,连夜收拾行囊直奔东北。


文征明《浒溪草堂图》局部

在通化某宾馆里,黄先生搬出个布满灰尘的老木箱。开箱瞬间,杭从明呼吸都急促了:七幅泛黄的书画整整齐齐码着。郑板桥的瘦竹刚劲挺拔,郎世宁的猎犬活灵活现,文征明的画技如行云流水。

经过半天讨价还价,他以41万打包带走全部"名家真迹",心里美滋滋盘算:光是郑板桥那幅就值十倍价钱!

就在交易快结束时,黄先生突然神秘兮兮又掏出个老木箱子,拿出一件黄绸包裹的画。掀开绸布,22×16.5厘米的《山水画页》让杭从明瞳孔地震:细腻如丝的笔触,层层晕染的墨色,箱子上赫然贴着"吉林通化革委会"封条!


老木箱子 媒体资料图

当听到80万报价时,他手心直冒汗。经过彻夜纠结,最终以37万咬牙拿下,这价钱比刚才七幅画都贵得多。

回扬州后,杭从明连夜请来鉴定泰斗蒋文光教授。前七幅画接连被判"死刑":"郑板桥?这是现代高仿!"

"文征明?仿得倒有七分像..."每句话都像重锤砸在心上。难道这次全部打眼?杭从明此时觉得自己肯定是被 “埋地雷”的假货贩子坑了。


蒋文光鉴定

就在他快绝望时,那幅《山水画页》让老教授突然戴上老花镜,双手微微颤抖:"钱维城真迹!你看这'石渠宝笈'印章..."

乾隆虽然写诗不行,还是个“盖章狂魔”,但有一点却让后世学者们欣慰,那就是清宫专用的印泥原料和石渠宝笈》的详细记载,让鉴定难度大幅度降低。

有了这些特点,加上清代名家钱维城独特的细腻画工,再加上又邀请多位故宫专家佐证,最终证明这幅画就是当年故宫流出去的真迹!


鉴定为真迹的媒体资料图

这幅清宫旧藏到底是怎么流出去的?经过考证,当年末代皇帝溥仪逃离紫禁城时,偷偷带出上千箱珍宝。当伪满洲国倒台时,侍卫们竟用名画换馒头!

钱维城这幅《山水画页》,就这样在东北民间辗转流离几十年,直到被裹上"革委会"的封条,又封存了若干年。后来阴差阳错到了那位东北藏家黄先生手里。

黄先生也是一位实战派,收藏了很多字画,但也是“假货受害者”,那7幅假画是他花高价收的,没想到都是假的。更没想到在打眼过程中,还真的收到一幅真迹。


钱维城画作局部

杭从明前后花了78万,前面41万买的"名家真迹"全打了水漂,却因"买椟还珠"意外收获珍宝,这幅真迹被估价2500万。后来是被“回购”还是收藏家自己珍藏,那就不得而知了,查不到资料。

古玩行当就像开盲盒,既要有毒辣眼力,更得信几分玄学。正如老藏家常说:三分靠本事,七分天注定。但若没有破釜沉舟买下那些"假画"的勇气,又怎会等来柳暗花明的奇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